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十大愿的解释
编辑:147小编时间:2022-10-09

 

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讚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常随佛学;八者请佛住世;九者恆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是指普贤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发下十大愿行,作为修行法门,以圆满佛果。我们也可效法这十大愿行为修道法门和目标,以期圆满大乘菩萨的精神。

一者礼敬诸佛:

是人格的尊重。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礼敬诸佛,就是尊重一切众生的人格,如常不轻菩萨云:「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此即是人格的尊重。

二者称赞如来:

是语言的布施。有时布施财物、公理、正义、佛法,会遇到种种困难,唯有语言的布施,容易做到。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就是修习讚歎法门,所以比弥勒菩萨提早成佛。可见讚歎他人、布施善言的重要。

三者广修供养:

是结缘的实践。在修学佛法中,供养父母、师长、三宝,有二种供养、三种供养、四种供养、十种供养,无论任何一种供养,都是最好结缘沟通的管道。就是居住在极乐国土的大众,也要每天晨起「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可见供养结缘在修学佛法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者忏悔业障:

生活的反省。众生在日常生活裡,身、口、意三业经常造下难以弥补的过失,因此,须藉著「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来清淨身心。如佛世时,造下五逆重罪的提婆达多,最后也经由忏悔而得救。所以,生活中的反省忏悔非常重要。

五者随喜功德:

是心意的淨化。学佛要修学播种,以期将来的福田有所收成,但是聚集功德一定要有欢喜清淨的发心,就是一点心意,也可以随手功德、随口功德、随心功德。例如毗舍佉因闻法心生欢喜,随喜布施一件珍珠衫,而成就了精舍的建造。可见心意淨化之随喜功德的成果。

六者请转法轮:

是真理的传播。佛法是救世的舟航,因此,必须常转法轮,利益众生。当初佛陀接受须达长者的邀请,到舍卫城说法,所以佛法才能弘扬五印度。

七者请佛住世:

是圣贤的礼遇。请佛住世对人间非常重要,当初佛陀证悟的时候,因自觉所证悟的缘起真理,世人必不能信解,而欲进入涅槃。后因梵天王的劝请,佛陀悲愍众生,开始说法,示教利喜,众生才得见真理之光。

八者常随佛学:

是智者的追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十大弟子以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都是佛陀的常随众,由于经常跟随佛陀左右,所以速证圣果。可见追随智者、常随佛学的重要。

九者恆顺众生:

是民意的重视。除了佛陀行事非常民主外,像普贤菩萨、须达拏太子都能领会佛意,重视大众的意见,不逆人意,这都是恆顺众生的精神表现。

十者普皆回向:

是法界的融和。法界要达到融和的境界,必须要「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转垢秽为清淨,转恶世为善法,转邪见为正道,转生灭为寂灭。能到达法界融和的世界,普贤菩萨的大愿也就圆满了。

摘自: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