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驮尊者,又称韦驮菩萨,韦驮菩萨驱邪魔护佛法。韦驮菩萨本是印度婆罗门教神话的天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神之一,被誉为佛教中的神形太保,以善走如飞着称。 也有守护庙出家人的用意。在台湾如果有机会到供奉观音菩萨的庙宇参观或祭拜,经常可以看到手持金刚杵,做武将打扮的韦驮神像,韦驮菩萨在佛教寺院中,担任护持僧众、宏演佛法的任务。
帝释天是古印度佛陀神话中的天神,相传释迦佛去世之后,诸天神与众王商量火化释迦佛的遗体,收取舍利子建塔供奉,此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火化场,向诸天与众王说道,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必须先取下佛牙回去,建造塔寺供养。当时有一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子,韦驮见状奋起直追,霎时将罗刹鬼擒住,取回佛牙舍利子,诸天神与众王赞扬不已,认为韦驮可驱邪除魔,保护佛法。关于韦驮还有另外一段传说,韦驮天名为韦琨,是南方增长天王所率领的八大神将之一,又是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将之首,后来皈依佛门,成为护法天大神,西牛货州、南瞻部洲,以利益化生,救济一切众生为本誓。《普陀山传奇异闻录》一书中记载韦驮护法的事,清代末期,普陀山有一座寺庙,于夜间烧起一场无名火,当夜正逢一位小沙弥睡在韦驮佛像之下,梦中看见一位身穿金甲,状似韦驮护法者对他说道:「庙中失火,赶紧逃生。」小沙弥忽然惊醒,果然看见寺中大火焚烧,情急之下,扛起韦驮塑像,就往庙门外跑。 大火猖狂至极,经过一夜焚烧,一直到早上,众人察看灾情时,发觉寺庙满目疮痍,只有韦驮塑像吃立门外安然无恙。韦驮塑像有几百斤重,必须数名壮汉出尽全力,方能扛起,如今一位小沙弥竟然可以独力背起,可见韦驮之灵验。 韦驮是佛教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着称。在中国供奉韦驮,是立于天王殿弥勒佛的背后,面对大雄宝殿,两眼注视着大雄宝殿前面的灵塔,守护塔内的佛骨与舍利子,以防邪魔前来偷盗。 另外也保护在寺内的出家人,以护持佛法。
在台湾寺庙只要有供奉观音菩萨,大部分都会配祀伽蓝与韦驮两大护法。韦驮护法被安奉在观音菩萨左方,粉面无须、身着甲胄、肩被飞带、手执金刚杵;伽蓝护法在观音菩萨右方,红脸黑髯,身着铠甲、肩被飞带、腰佩宝剑,英气逼人。自古以来,佛寺伽蓝之建立,必安奉韦驮神,皆为头戴兽头盔,腰扎革带之装束,手持金刚杵,且有两种姿态,一是双手合掌捧杵,二是以手按杵据地,双手合掌捧杵为接待之意,凡四方游僧前来挂单,必受供养;以手按杵据地,是指示游僧看见韦驮此状,便知此佛寺不接待外来僧家。韦驮尊者是佛教的八大将军之一,自古以来,佛寺建立后,一定要安奉韦驮尊者以镇守道场。韦驮的佛像造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和掌,两手同握金刚杵,另一种是单手握金刚杵立地,两种造型的韦驮佛像各有不同含意,双手握杵者表示该寺欢迎四方游僧前来借宿〈俗称挂单〉,单手持杵者表示本寺不接待外来和尚,游僧只要看一看佛殿中的韦驮造型就知道自己受不受欢迎。
在中国的寺院殿宇里原印度血统的韦陀已经汉化了,成了一名地道的中国武将,英俊威武。他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降魔去妖,威风凛凛。天王殿中所塑的韦陀,一般具有两种站立的姿态:一个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直挺而立;一个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前者双手合十,表示此地是十方丛林,欢迎来客,远游的行脚僧可安心住下。后者则示本寺不接待来僧挂单,行脚僧不要自讨没趣,最好另投山门。
下一篇:韦驮护法救原妙
韦驮菩萨三种动作暗示寺院三种状态
降魔杵向下的韦陀像降魔杵平端的韦陀像降魔杵扛在肩上的韦陀像相信很多去过寺院的人都见过韦陀菩萨,其以严肃的表情立于咧嘴大笑的弥勒佛背后,面向大雄宝殿。韦驮,佛教的守护
农历六月初三是什么日子?恭迎韦陀菩萨圣诞
农历六月初三是韦陀菩萨圣诞日。韦陀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护法神。中国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像常威武地立于最靠近寺院门口的四天王殿内,面向著
鼓山韦驮菩萨显灵的故事
在福州鼓山一带,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有一个韦驮显灵的真实故事。那是在清朝雍正十二年(1773年)间,鼓山涌泉寺的老方丈圆玉禅师因要协助朝廷编修《藏经》,无法管理寺院,于是他把最
佛教的大护法 韦驮菩萨的来历
今天是农历六月初三,佛教护法韦驮菩萨圣诞,韦驮菩萨一般面朝寺院内部,常供奉在弥勒菩萨背后,意为守护寺院护持出家人修行。菩萨圣诞日行持念咒、行善、顶礼、供养、为僧众供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