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曾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左膀右臂,护持佛陀完成一代教化;他们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左右手,是阿弥陀佛的补处菩萨;他们是西方三圣中的两位,在菩萨中最为尊贵和最具有威德;他们跟我们有着不解之缘。想必您已经猜出两位菩萨了,他们就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经典回顾:
《无量寿经》:“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经文大意:
菩萨当中最尊贵、最具有威德、功德的,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就是西方三圣中的两位菩萨。他们的光明可以普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这就说明菩提心的力量。这两位菩萨在娑婆世界修菩萨行,命终之后往生极乐世界。
这段经文,一方面是赞叹极乐世界的功德;另一方面是讲我们跟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殊胜的缘分;还有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之间的关联。这两位菩萨在娑婆世界的时候,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手,护持释迦牟尼佛完成一代教化。他们的功德特别超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又是阿弥陀佛的左右手,成为阿弥陀佛的补处菩萨。
大家知道,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圆寂之后,下一尊佛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的补处菩萨是大势至菩萨。这两位菩萨的功德非常不可思议、非常殊胜。我们一想到极乐世界有观音菩萨、有大势至菩萨,大家是不是对极乐世界更有信心了?
观音菩萨我们听得比较多,也称为“观世音”,因为众生称念他的名号祈祷时候,他可以观世间众生痛苦的音声,寻声救苦。他还有一个名号叫“施无畏”。《普门品》当中说,被苦恼所逼迫的众生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能让他从恐怖危难当中得到救度,施予众生无畏的安宁,所以又称为“施无畏”。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说,观世音菩萨早就成佛了,是古佛再来,所以极乐世界也有佛菩萨的示现。佛菩萨在十方世界当中都示现,即使在佛的清净净土里面也有佛示现,观世音菩萨就是一位。所以大家不用担心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佛,有无量的诸佛都在那里,这是极乐世界眷属的功德庄严。
《大悲心陀罗尼经》里面讲,观世音菩萨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早在过去无量劫前就已经成就佛果,名叫“正法明如来”。他是古佛,以大悲愿力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众生的缘故,示现菩萨的身份,在娑婆世界辅佐释迦牟尼佛,在极乐世界辅佐阿弥陀佛,将来继承阿弥陀佛的佛位,成为极乐世界的教主。
还有大势至菩萨,他是一位在娑婆世界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跟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是特别有缘的。大势至菩萨又称为“金刚手菩萨”。
金刚手菩萨是降魔的,他具有非常坚固的势力,专门遣除一些魔业。有的人为遣除障碍或者想要获得某种法坚定的时候,都会祈祷金刚手菩萨。他的大智慧和大势力能到达一切处,因此称为“大势至”,是从他的势力和智慧的角度来赞叹他。大势至菩萨就是以智慧和势力而成名的。
《楞严经》里面讲,大势至菩萨是以念佛心入无生法忍,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证得念佛圆通的见解,现在在娑婆世界摄持念佛人归于净土。他和观世音菩萨共同成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是护佛正法的两位大士。
《观经》里面讲,这位大菩萨以智慧光明普照一切,让众生可以脱离三恶趣,获得无上的力量,所以称为“大势至”。还有在《思益经》里面讲,大势至菩萨可以震服魔力,他的下脚之处可以让三千大千世界魔王的宫殿震动,听闻到他的名号会特别恐惧。所以如果有人遭遇魔障,可以称念他的名号,大势至菩萨有这样的威德神力。
这两位菩萨在娑婆世界行菩萨道,命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给众生最好的榜样,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的菩萨。
每当听到这两位菩萨的名号我们总会倍感亲切,因为他们跟我们有着殊胜的因缘。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们的名号,因为他们总是有求必应、挺身而出。让我们随学他们的功德、称念他们的名号,期待我们下一站的往生能与他们团聚!
——内容源自西行法师传讲的《佛说无量寿经》第76课
原标题:两大“金牌搭档”的档案!
转自微信公众号:圆觉寺智悲弘愿
下一篇:念诵观世音菩萨名号获无量福德
佛说观音前世早已成佛,为了众生才示现为菩萨
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大悲心陀罗尼经》:“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
农历九月十九是什么日子?观世音菩萨出家日
【观世音菩萨出家日】观世音是梵文阿缚卢枳低湿伐逻的意译,是遇到苦难“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的意思。,亦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因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将观世音略
学佛人应无所求,那为什么还要去求观音?
学佛之人应该无所求,可为什么还要去求观音菩萨呢?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维摩诘经》也说;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无所求即是般若行,远离一切贪欲,令人心无挂碍。对于一个善
观音诞是农历什么时候?
观音诞是在农历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补处菩萨,观世音菩萨是过去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来这个世间应化的。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