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即释迦牟尼)入灭(即逝世)时的故事:
时已到了后半夜,佛陀说:“阿难陀,你们也许有人会认为,世尊的教导已经终了,我们再也没有导师了。但是,你们不要这样想,我为你们大家宣说的教法和制定的戒律,在我去世以后,就是你们的导师。”
佛陀又说:“我入灭之后,如果僧团愿意的话,可以废除一切不重要的戒条。”(后来僧团虽未废除任何戒条,但是他们把握了佛陀讲述此话的精神。那就是:学佛时,要把握和熟悉佛教的精神,某些不重要的形式可以改变,但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纪律和礼仪。这就是为什么当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祖师大德们建立了许多制度,如《百丈清规》,就是为了适应当时日益发展的佛教寺院而形成的。)
佛陀很关心他的弟子,最后再一次说道:“如果某些人对佛陀或他的教法还有疑问的话,你们可以随便发问,不要以后自己责备说:我们的导师曾经和我们面对面在一起,但我们竟然没有问他。”当时大家都默然无声。佛陀三次提出相同的问题,大家仍然默不作声。
然后,佛又讲道:“比丘们,我告诫你们:存在的因素就是无常,认真努力吧!我生时,以法为师,我灭后,以戒为师。这就是如来最后的言教。”说罢,进入禅定,而后入灭。这一年,是公元前四百八十六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人,不是神。他在临终前告诫我们:他活着的时候,整个佛教僧团,是“以法为师”,他去世了,就要“以戒为师”。
这个故事很生动啊。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率领了庞大的僧团──四众弟子。但他从不以领袖自居,他也不搞特殊化,他最后也没有指定接班人。包括他自己在内,也是“以法为师”。
所以,佛教内至今有一个“法四依”的传统。即依法不依人(依佛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精神实质,不依怎么说的言语),依智不依识(依智慧不依现象),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彻底义,依究竟义,不依灵活运用的方便义)。
佛陀去世了,他留下的遗言,就是要求大家“以戒为师”。可见,戒律,是我们佛教徒的根本,是我们做人的道德底线。
下一篇:释迦牟尼佛前世为大蟒蛇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名号的含义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广大佛教徒信仰和尊崇。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义,对净化人间,解除人们的烦恼和痛苦,产生了无比威力。正如圆瑛大师
释迦牟尼佛的应化人间
《妙法莲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
释迦牟尼佛有老师吗?
说到「寻师访道」,释迦牟尼佛有老师吗?释迦牟尼佛过去生未成佛时,佛法上的老师是燃灯佛,降生娑婆世界后,做了悉达多太子,除了拜师学习科学的五明、哲学的四吠陀,年纪渐长,决意出城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佛祖?
有些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在释迦牟尼佛降临人间之前就有佛教?难道还有别的佛吗?为什么我们管释迦牟尼佛叫“佛祖”? 在漫长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是贤劫降临在我们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