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
编辑:147小编时间:2022-11-30

 

处世箴言:

1.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2.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3.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

4.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5.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6.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7.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8.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9.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10.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11.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12.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13.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14.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15.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16.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17.必有,,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18.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19.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20.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21.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

22.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23.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24.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25.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26.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27.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侮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28.静座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9.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30.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做人的智慧:

1.虚心。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2.慎独。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3.宽厚。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4.吃亏。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5.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6.不说人过。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7.不文己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注:不狡辩弯曲己过。不掩饰自己的过错。文,掩饰。)

8.不覆己过。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9.闻谤不辩。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10.不嗔。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养心格言:

1.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2.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3.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4.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怀,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5.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6.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7.精明顺芷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8.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9.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10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11.人当变故来时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12.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应为良师益友。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下一篇:佛法之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