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自无此误会。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
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作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真精神所在,则常人谓佛教是迷信、是消极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当。即谓佛教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谓佛法为世界一切哲学中最玄妙之哲学者,亦未为尽理。
┌ 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 ┌ 谬见,而予以正见
│ │ 迷信,而予以正信
因佛法是真能-┼ 破除世间一切-┤ 恶行,而予以正行
│ └ 幻觉,而予以正觉
├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不仅中国,现今如欧美诸国人,正在热烈地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书籍及杂志等甚多。
故望已为佛教徒者,须彻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实行,俾不愧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虚心下气,尽力研究,然后于佛法再加以评论。此为余所希望者。
以上略说佛法大意毕。
又当地信士,因今日为菩萨诞,欲请解释“南无观世音菩萨”之义。兹以时间无多,唯略说之。
“南无”者,梵语,即“归依”义。
“菩萨”者,梵语,为“菩提萨埵”之省文。“菩提”者“觉”,“萨埵”者“众生”。因菩萨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故称为“菩提萨埵”。此以悲、智二义解释,与前同也。
“观世音”者,为此菩萨之名。亦可以悲、智二义分释。如《楞严经》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约智言也。如《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
(注: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八年七月十六日子漳州七宝寺所做讲演;文章原标题为《佛法大意》)
下一篇:药师法门的七种修持方法
什么是福?如何惜福?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
改过十训
一、虚心。所谓虚心就是我们要明因识果,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下决心改掉这些恶意恶行,同时还应向别人虚心请教,让别人帮助自己指明本人尚未发现的过错,以使自己人格更趋完美。二
念佛应如何起信发愿?
明蕅益大师云:念佛功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具体无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的可归,炽然欣厌。次信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虽
心怀慈悲—弘一法师语录
1.是亦众生 与我体同 应起悲心 怜彼昏蒙普劝世人放生戒杀 不食其肉 乃谓爱物2.一蟹失足 二蟹持扶 物知慈悲 人何不如3.畜生亦有母子情 犬知护儿牛舔续鸡为守雏身不离 鳝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