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佛教法器、依其用途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
有羯鼓、鱼鼓、云鼓、摇鼓、金鼓、石鼓、悬鼓等、依其用途可分为:斋鼓(食时所用)、浴鼓(浴时所用)及诵经、梵呗等所用之鼓、今之寺院,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又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在佛前诵经时所鸣打的佛教法器、具有惊觉、欢喜、说法等三义、鸣铃以供养诸尊,称为振铃、密教修法时,为惊觉诸尊,或使其欢喜,即振铃发声。
报知时刻或集会时敲打的器具、依其形状称为云板、鱼板等。
为禅林用来通知大众入浴、斋食的鸣器、在古代禅林中,常悬挂于浴室,现今一般寺院则悬挂于斋堂外,以用来通知大众用斋。
诵经时所敲打,大众诵经时,音声随其节拍而整齐划一、此外,诵经敲打木鱼,取意于鱼的特殊习性,即不论在水中悠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著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可懈怠。
俗称小手磬、底部中央贯以纽,附木柄,以小铁枹击之,于诵经礼佛起止时击之,以引起大众注意的佛教法器。
大磬为直径三十至六十余公分之磬,由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等礼佛,皆鸣三下。
法会唱赞时,与铪子配合板眼敲打,用以庄严节奏,为板乐供养之一。
法会唱赞时,与铛子配合板眼敲打、铪子不敲时两片合拢,敲打时六指托之,放于胸前,所以又称“平胸铪子”。
铙、钹原为娱乐用的乐器,后被用于佛门中的伎乐供养,而成为塔供养及佛供养的佛教法器。
说法及法会之际,讲师所持的佛教法器,表示吉祥如意、原为印度古时的爪杖,形状如云,或如手形,乃搔背痒所用,以其能补手不能到之处,而搔抓如意,故称如意。
乃将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长柄,用以拂除蚊虫之物,原系印度人拂除蚊虫的工具,在佛门表示清除烦恼、尘垢的意思。
禅林中用以警策修行者的木板(形如宝剑),依使用目的不同而有诸多名称: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称“警策”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称“清规”香板;用以警醒坐禅昏沉者,称“巡香”香板;于禅七中使用者,称“监香”香板、一般系由方丈、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维那、知客、纠察等职事持用。
下一篇:什么是法器?
拂尘是什么?
拂尘,又称拂子、麈尾。乃将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长柄,用以拂除蚊虫,称为拂子。戒律中允许比丘执持拂尘,以拂除蚊虫的侵扰,然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较为华美贵重之物所成的
经幢是什么?经幢介绍
经幢,指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最多。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隔以莲华座、天盖等,下层柱身
梵呗赞诵的法器:引磬
引磬为寺院中所使用的打击乐器,又称手磬。形似酒盅,直径约七厘米,形状与仰钵形坐磬相同。置于一根木柄上端,木柄长约三十五厘米,用细长铜棍敲击。《禅林象器笺》<呗器门>中说:“
供养佛菩萨的法器:衣祴(花笼)
衣祴是指法会时盛放散华所用的供养华之器,又称为华筥、花笼、花筥、华箧、华盛等。《圆光大师行状画图翼赞》卷第十中记载:“华笼是散华时所用,以当后竹或铜鍮所作,垂以真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