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adhigama 或 abhisam!bodha,巴利语同。又作现证。为证悟体得之意。即由修道而证悟真理,并体达果位、智慧、解脱及功德等。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谓有四种证得:(一)诸有情业果证得,(二)声闻乘证得,(三)独觉乘证得,(四)大乘证得。其中,声闻乘证得又分为地证得、智证得、净证得、果证得、功德证得等五种;独觉乘证得分为先已得顺决择分‘善根证得、先已得证得证得、先未得证得证得三种;大乘证得则有发心证得、大悲证得、波罗蜜多证得、摄事证得、地证得、于五无量随至真如证得、不可思议威德信解证得、不共佛法证得等。[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十地经论卷一、成唯识论卷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
下一篇:禅思(佛教名词)
【贪欲】-什么是贪欲
贪欲(佛教解释)贪欲 ,汉语词汇。拼音:tān yù解析(1)无休止地求取(2)贪得无厌的欲望(3)过分的要求佛教中言:贪嗔痴慢疑为五钝使,阻碍着人们的心灵变纯洁。佛经里面阐述,贪欲是建立在眼
佛教徒(佛教名词)
佛教徒(佛教解释)佛教徒是信仰佛法僧三宝的在家,出家四众的通称。包括在家(优婆塞,优婆夷)众,出家(比丘,比丘尼)众,合称四众弟子。(也有七众的说法,包括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沙弥
【还俗】-和尚还俗
还俗(佛教用语)还俗,佛教用语。原本是指僧尼因为破戒,依律被逐出僧团而返回俗家,恢复世俗人士的身份,故称还俗。若因个人诸多因素,自愿舍戒离开僧团而返回俗家,恢复世俗人士的身份,
佛教中的【慈悲】是什么意思
慈悲(佛教解释)《 佛学大词典 》慈,梵语maitrya,maitri^,巴利语metti;悲,梵语karun!a,巴利语同。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