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社会上的情形,对利己与利人,可分为四种,即:1. 利人不利己,2. 利己不利人,3. 人己都不利,4. 利己又利人。平常,利人不利己的事情,除非菩萨发大心,不然可说少之又少。在佛陀的本生事迹中,有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可说是利人不利己的最好典型。利己不利人,这在一般人可说是最普遍的,一个人生存在世间上,处处都以“我”为前提,为自己的利益著想。先利人,再利己,佛陀的本生——一切施王,可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大乘佛教中,菩萨发心先为众生,后为自己,所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与宋朝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谋而合。阿弥陀佛在菩萨位时,所发四十八大愿,愿愿为饶益一切众生;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其利人的精神,可见一斑;近代慈航法师说:“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这都是愿代众生苦,普济一切众的菩萨精神。
回向,是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转给一切众生,以拔除众生的苦恼,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回向是佛教极为殊胜而讨巧的修行法门,回问的原理就好像手持蜡烛炬引燃其他的蜡烛,原来蜡烛本身的光芒不但未曾减弱,反而由于点亮其他的蜡烛而使室内更加明亮;回向好比将一粒种子再播种到田里,种子经过发芽、开花而结成累累的果实。回向的功德犹如聚宝盆,不但能使功德不会流失,反而会转大。
1. 回自向他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饶益一切众生。
2. 回少向多以芥子般少许的功德,发广大欢喜心,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普获利益。
3. 回小向大将自觉的小乘之心,回向趣于大乘的自利利人。
4. 回因向果将因中所修的一切善根,回向成就一切菩提佛果,令一切众生同证菩提佛果。
5. 回劣向胜菩萨能够喜喜凡夫乃至二乘人所修的劣福,并且使他回问殊胜的无上菩提。
6. 回此向证一切善根回向永离痛苦的此岸,而到涅槃清净的彼岸。
7. 回事向理将所修的事相功德,回向于不生不灭的真如理体。
8. 回差别行向圆融行从千差万别的现象界,回向圆融无碍的平等法性。
9. 回世间向出世所有世间善法都能随顺回向出世间法,心常回向出世之道,成熟教化一切众生。
10. 回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从宇宙万有如如不动的理法界,回向本体与现象“相即相人”的理事无百法界。
回向是一种“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常住,功德归于檀那”无私无我的广大心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常实践回问的修行,譬如课诵或法会结束时,唱诵回向文:
1.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2.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众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3.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法华经·化城喻品》、
4.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观经玄义》、
5.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6.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管何时何地,言行举止,起心动念,时时都能与上述等回向文的善行相应,并且将这些回向于一切众生,当下就是佛果,当下就是净土。
实践回向法门,能使行者深刻了解因缘法,而将一切成就归于大众,不敢独享;回向,能使行者去除我执我贪,明白诸法法性本来平等,实无功德可得,心常清净,远离诸毒。所以修持回向,不但自身的功德不会减少,并且能利益更多人,甚至可广及法界一切众生,可谓自他两利,怨亲平等。
下一篇:治身
僧伽吒经简介
僧伽吒经简介《僧伽吒经》,汉译本有二,初为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的《僧伽吒经》,共四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十三册第四二三号;次为宋朝施护所译的《佛说大集会正法经》,共五卷,
惟贤法师简介
惟贤法师简介惟贤法师,四川蓬溪人,14岁入汉藏佛学院,深受太虚法师器重,佛学造诣深厚。年轻修炼时曾有论文著述,名播佛学界。50年代受政治运动冲击,入狱26年,饱受囹圄之难。狱中精
大雄宝殿的“大雄”是什么意思?大雄宝殿内有哪三尊佛?
常去佛教寺院的人,对寺院的大雄宝殿都不会陌生。那里是上香礼拜的必到所在。即便很少去寺院的人,也都听过大雄宝殿这四个字。不过,除了出家众以外,知道“大雄”是什么意思的人,
什么是僧俗四众?僧俗四众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僧俗四众?四众,全称为“佛弟子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种。佛教按照年龄、性别以及遵守佛教戒律具体内容的不同而把信徒们区分为四种人,即比丘、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