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生死死生,受著无穷的苦迫,这都是由贪欲而引起的,故多欲为生死的根本。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出曜经》说:“天雨七宝,犹欲无厌,乐少苦多,觉之为贤。”科技进步,物质文明并不能令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所以,《佛遗教经》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知足,谓对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为守道之根本。世间的罪恶,人生的祸患,都是由于心无厌足而来。《萨遮尼犍子经》说:“贪人多积聚,得不生厌足,无明颠倒心,常念侵损他,现在多怨憎,舍身堕恶道,是故有智者,应当念知足。”所以,佛教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获得多少,而是对于已经拥有的能珍惜几分。《出曜经》上说:“知足第一富。”能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世间上最富贵的人。能够知足,不忮不求,就是至上的幸福。“勿羡他人富,勿悲自己穷,知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知足的人,能“以无为有,以退为进,以众为我,以空为乐”,不比较、计较,不悲不恼,山河大地、宇宙星辰、花开花谢、鸟啼虫鸣,……这一切莫不为其所有,是一个真正快乐富有的人。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在山林水边塚间,过著头陀苦行的生活,却乐此不疲,不以为苦。日本良宽禅师虽是“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依然是“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何其悠闲满足!
迸德先圣之所以有这种淡泊清高,陶然自得的胸襟,最主要的是他们精神上的富有,已不需要物质上虚伪的享受。知足就是他们富乐安隐之处,所以《佛遗教经》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在人的心里,对于这尘劳的世间,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金钱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名位做到县长想当省长,当了省长又想做部长。有一首不知足的歌,形容一个人“心无厌足”是非常恰当的。歌云:
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农,衣食两般皆具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支虚。
买得良田干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官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
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时,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死无期。
总总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憾归。
不知足的人,就是像这样生活在功名富贵永无满足的欲望里,苦苦恼恼过了宝贵的人生。《佛遗教经》说:“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诚然也!
下一篇:报恩与息怨
佛教的菩萨是什么意思?
「菩萨」到底是什么意思?菩萨,梵语是bodhisattva,巴利语是bodhisatta,一般音译成「菩提萨埵」。如果从梵语或者巴利语的词根上来解读,菩萨就是「菩提的追随者」,或者是「追随菩提
静波法师简介
静波法师简介静波法师俗名张树义,出生于1963年。黑龙江省肇源县人氏,哈尔滨极乐寺住持。1986年3月到哈尔滨极乐寺出家,礼上 “慈” 下 “法”法师剃度。1988年9月考入中国佛学
隆莲法师简介
隆莲法师简介隆莲法师,被尊称巴蜀才女,中国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是能海老上师高足,德高望重,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四 川省政协委员、常委;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
什么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因能运载无量众生到达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在佛教的声闻、缘觉和菩萨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