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的人常常感到自己没有主宰,不能确立中心的目标,这是因为他本身还没有信仰所致。没有信仰的人,往往不能使思想统一而产生力量。信仰可以把各握不同的见解陶融成统一的思想,运用这统一的思想,可以解决人生许多的难关。谈到信仰,有人邪信,有人不信,有人迷信。当然,最好的是正信。正信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成唯识论》说,信有三种:1. 信实有;2. 信有德;3. 信有能。譬如我们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确实存在;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的,具足知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力量。如《僧伽罗刹所集经》说:“法王为第一,众尊无过佛,愍彼众生类,三界佛覆护,可事可恭敬,欲度不度者,如是功德者,佛觉不觉者。”又《八十华严·贤首品》说:“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无有缘,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又说:“深心信解常清净,恭敬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亦如是,至诚供养而发心。”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如看护,所以,能够对佛、法、僧三宝生起正确的信仰,恭敬三宝,必能获得佛法的利益。
教育,要有方法。人与人相处,日久难免有不愉快的摩擦,有时在有意无意间冒犯了别人都不知道。因此,在人事的交往上,如果能以责人之心责己,就会减少自己的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必能增进人间的喜悦。《菜根谭》说:“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刻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僧伽罗刹所集经》说:“日夜所造行,欲使众生安,究竟怀欢喜,无有若干苦,况当长在世,众患常逼己,不以苦尽智,离俗至彼道。”因此,遇事要能以你大我小、你对我错、你有我无、你乐我苦来要求自己;对待别人要能以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来安定别人。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能实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是一个善于教诲的人。
人生于五浊恶世之上,为六尘境界所围绕,不是贪欲作祟,就是瞋恚鼓兴,愚痴邪见,颠倒是非。烦恼,像扭械枷锁一样,紧紧的系缚了人生。
愚痴,又称为无明,是三毒之一、六种根本烦恼之一。是不明理之意。《大庄严论经》说:“愚痴盲瞑故,翳障生是心。”我们要从重重的障碍中解脱出来,必须要有智慧。《佛所行赞》说:“生老死大海,智慧为轻舟,无明大闇冥,智慧为明灯。”有了智慧的明灯,就能照亮我们的前程;有了智慧的舟筏,就能渡过人生的苦海。因此,不愚痴而有智慧,是解脱烦恼的法宝。
瞋恚,是三毒之一。《佛所行赞》说:“瞋恚坏正法,亦坏端正色,丧失美名称,瞋火自烧心。瞋为功德怨,爱德勿怀很。”瞋恚是和谐人生的一大障碍,应当以慈心对治。《大庄严论经》说:“慈心除瞋害,以除瞋害故,能获善果报。”瞋恚去除,即得身、心清凉,安然自在,如《出曜经》说:“人无瞋恚,不见众恼,安卧睡眠,天晓不寤。如服甘露,心识淡然。”
凡人由于贪欲,放纵自己,舍于善道,习于秽浊,而为爱欲所缚,不得自在。《所欲致患经》说:“贪爱所在,放心恣意。放心恣意,为欲所溺。”又《出曜经》说:“诸有自恣,不顺正教,为爱缚所缚;不自恣者,便离于缚。”又说:“以欲网自蔽,以爱盖自覆,自恣缚于狱,如鱼入于狱。”因此,我们要摒弃私我,淡泊欲念,净化贪瞋痴的烦恼,使不愚不恚不瞋,幸福大门必能时时为我们敞开。
众生由于为愚痴、瞋恚、放逸所缚,因而身、口、意三业时常造诸恶业,譬如牧牛,不善守护,犯人苗稼,致使自他多受苦恼。《大涅槃经》说:“若能善守此五根者,则能摄心;若能摄心,则摄五根。”又说:“如善牧者,设牛东西噉他苗稼,则便遮止,不令犯暴。”如何摄受我们的身心呢?《杂阿含经》说:“住于法依。”也就是以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爱瞋恚愚痴等烦恼。如《大方广宝箧经》中所载的安隐法、无戏论法、无过恶法、无怖畏法、正念之法、波罗蜜法、方便法、慈法、悲法、喜法、舍法、禅法等,皆是降伏身心的佛法。以此等善法驾驭身心,不为五欲所染,必能得大解脱,证悟永恒的真理,这就是最究竟的财富——般若。
下一篇:真智者
虚云法师简介
虚云法师简介虚云禅师(1840--1959),湖南湘乡人,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虚云禅师,十九岁出家,二十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
法藏大师简介
法藏大师简介法藏大师唐代高僧。康居国人,至祖父始迁居长安,故以康为姓。为严宗三祖。十七岁入太白山学佛,后从智俨听讲华严经,深受智俨赞赏,二十八岁才出家为沙弥。上元元年,奉
最早的居士是谁?
最早的居士从何而来?据说,婆罗奈城的长者俱梨迦有个儿子耶舍,因厌倦奢侈豪华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成为佛陀的弟子。这时俱梨迦寻找儿子到佛陀处,佛陀向他讲了佛理:富贵并不可靠,
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一生简介
释迦牟尼佛,亦称“释迦文佛”、“世尊”。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母亲名摩耶。“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其实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汉译为“一切义成”。悉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