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丰县永宁寺
丰县永宁寺起自东汉,兴于皇家,为民间寺院之始也。汉明帝永平初年,西竺佛教传入中土之后,最初只在京都及诸王府地设寺礼祀,为皇家所独享,民间禁止传播佛教。丰县乃汉室祖居,为皇室祖脉之地,倍受两汉帝王之眷顾,因此得以建寺。刘邦登基称帝后,将丰县故里神社赐名为“永宁神社”。至东汉时,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并兴建白马寺,后又派使臣来汉皇刘邦故里丰县,将佛像安放在永宁神社,并下旨将永宁神社更名为“永宁寺”,流传至今。
佛兴之初,汉明帝在为自己祈佛保佑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祈求祖上平安。于是便敕资在祖居丰城中阳里建“永宁寺”,以期佛祖保佑家乡“平安无事,永宁万年”。
永宁寺起初选址于县治东北二百五十步,为汉高祖故居遗址。寺院整齐壮观,肃穆庄严,仿宫殿建式,殿堂廊庑互为照应,间次形成“七堂伽蓝”,为方圆百里之名寺。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重修,并更名为白塔寺。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被毁,至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重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更名为道成寺;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又废;唐贞观初年,唐王派尉迟敬德亲自监修,并迁址于县西北隅三合里;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修,更名重光寺;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 ,复名永宁寺;建炎年间 (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公元1127--11 30年间)重修,迁址于城东北隅卢绾故宅,即相邻于汉永宁寺原址;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l 79年) ,僧人普争重修;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僧人文秀重修;元大德七年(公元1 303年),僧人法澍屡加修葺;明洪武年间 (公元1368──1 398),僧人仲通重修,并更名为兴教寺;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六月,黄河决于山东,丰县全境被淹,县城夷为平地,寺院亦遭水劫;县治迁旧城东南三十里的华山之阳;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 551年)县治复迁旧址;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始由县令任惟贤(湖北黄陂举人)招募财力重修寺院,仍名兴教寺,迁址于治所西北隅;至清顺治十年(公元1 653年),县民渠景撤旧殿重修,仍选址于县城西北隅,维持至清末,其后无兴替之记录。
民国建元之后,时局不稳,兵燹水患频繁,寺院再无较大修葺,香火渐次衰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寺内原有僧尼逐渐还俗或迁往外地,庙宇逐年塌毁,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又遭受“破四旧”危害,佛事活动不复存在,古老的永宁寺只留下部分遗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族宗教政策不断深化落实,佛教活动日趋广泛和自由,佛教信众渐次增多,重修永宁寺的呼声日益增高,2004年经政府批准重新修复。修复的永宁寺位于丰县护城河西北隅,占地面积约75亩,其中放生湖约30亩,现任主持为河南嵩山少林寺第34代弟子释延武法师,常住僧人约7人,寮房约50间。永宁寺大山门长约60米,正门鎏金“永宁寺”大字牌匾为释永信法师书写,小山门内塑四大天王和阿弥陀佛法像。全寺拥有大雄宝殿、接引殿、藏经阁、观音亭、七宝塔等基础设施,以及万佛圣城、柳毅将军庙等风景区。
下一篇:河南洛阳永宁寺
桂林栖霞寺
桂林栖霞寺桂林栖霞寺位于市区七星公园内七星岩下。寺建于唐代。元至正十七年(1357)道士唐大淳重修为“全真观”。明万历年间为寿佛庵。清顺治八年(1651),僧浑融在寿佛庵旧
山西沁县普照寺
山西沁县普照寺沁县普照寺位于县城西八公里的开村小学内,仅存一座大殿,金代,国6。向西两公里可到国5沁县大云院。普照寺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无普拍方,阑额过柱出头,
福建漳州市普照寺
福建漳州市普照寺漳州普照寺位于龙海县港尾镇,通往牛头山古火山口的路上,坐落在南太武山脚下,面向大海与厦门岛相望,与全国其它寺院建筑风格相比,却大相径庭,别具一格,它摒弃了传
安徽萧县圣泉寺
安徽萧县圣泉寺圣泉寺,位于安徽省萧县城北凤山后,距县城约1.5公里,山阴之左有石洞,深丈余,昔有读书声,故名书声贤洞;山阴之右有泉池,不盈一勺,四时不竭,为矿泉水中的上品,名曰圣泉,萧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