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远大师(公元七一二年—八〇二年),俗姓谢,四川绵竹县人,出家前学道于成都唐禅师(处寂禅师)。开元二十三年(公元七三五年),二十四岁的大师离开四川到荆州玉泉寺,依惠真法师剃度学道。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从通相律师受具足戒,于其座下学经、律。
此时从天竺游学归来的慧日法师(慈愍三藏),由长安到广州弘传净土法门,承远大师久闻其名,仰慕至极,乃不远千里前去拜谒慧日法师,乞教修行要义。慧日法师对其开示云:“如来付受吾徒,用弘拯救;超然独善,岂曰能仁?”
随即教他依《无量寿经》来修念佛三昧,树功德幢,以济群生。(据《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慧日法师的教诲使大师明确了修道的方向及旨趣,由是顿息诸缘,一心专修净业。
天宝初年(公元七四二年),三十一岁的承远大师参学已毕,回到衡山,依照慧日法师的教导,一方面精进修念佛三昧,另一方面弘教济生。大师刚回到衡山时,在山之西南以树枝、茅草搭建了非常简陋的精舍,内中仅安置经像,名为“弥陀台”。
此时大师的衣食也没有保障,有人供养食物则吃,无人供养则食野果、花草;衣着唯求御寒蔽体而已。大师万缘放下,精勤苦修,证得念佛三昧,常感圣境现前,所谓“恒于真际,静见大身,花座踊于意田,宝月悬于眼界”(《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
远近道俗逐渐闻知承远大师的德业,纷纷前来亲近乞教。大师悲智双运而行教化,立中道而教之权巧,为使众生速得成就,特开示念佛法门,劝导大众求生净土。此外,为了方便度化一切有缘众生,大师将经教法语、弥陀名号等书写在大街小巷,镌刻于山岩溪谷,俾使人们耳濡目染,互相传诵。
由于大师高深的道德和善巧的教化所感,出现了“南极海裔,北自幽都,来求厥道”(《佛祖统纪》)的盛况,“人从而化者以万计”(《南岳弥陀和尚碑》),“前后受法弟子百有余人”(《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受法弟子中就包括后来被尊为莲宗四祖的法照大师。
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法照大师在庐山修禅定。一日入定,极乐圣境现前,见一褴褛僧人侍于阿弥陀佛之侧,询知是南岳的承远大师。出定后,法照大师即前往衡山拜见承远大师,受其教导,由禅观而转修净土。
随着求道者的日渐增多,大众见承远大师居处破旧,粗衣敝食,生活清苦,便为大师搭建茅篷,并且发心营造殿宇。对于这些,大师既不拒绝,也不营求。殿寺建成以后,题名为“弥陀寺”。营造殿宇的结余,大师都布施给饥饿病苦之人。
而大师自己则仍然一如既往地坚持俭朴的生活习惯和精进念佛的修行作风,于道场中领众办道,弘教济生。即便是晚年,大师依然为大众作表率,白天领众共修、过堂时先于大众到达,夜晚在房中至诚念佛直至凌晨。
对此,《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中作了这样的描述: “期颐将及,志力无法替,早钟会食,到必先众,夕磬虔念,居恒达晨,其克己练心,慎终如始,皆此类也。”
后来,代宗皇帝奉法照大师为国师,闻法照大师言其师有至德,便也推尊承远大师,顶礼有加,赐大师所住持的寺庙为“般舟道场”。承远大师于唐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公元八〇二年)告别诸弟子,安详示寂于弥陀寺,享年九十一岁。
下一篇:莲宗二祖善导大师长跪念佛
宴费惠贫,袁午葵寿诞布施救济贫困者
清朝武林人袁午葵,讳滋(武林即杭州),客居昆山,好善不倦。康熙己卯年孟夏(公元1699年,孟夏指农历四月),正值袁公五十岁寿诞。与袁公有交往的士绅朋友,都备办寿礼前来祝贺。袁公无法拒
太郎游龙宫
时间过得真快,飞秒、极秒、微秒,重重迭迭的循环着,我们更要把握。这是日本的故事,海边一群孩子抓着一只龟在玩,太郎看了很不忍心,就去劝说,要把牠(龟)放了,可是孩子们不肯,太郎悲心重,
陶师与迦叶佛的屋顶
在南传巴利文陶师经和北传中阿含鞞婆陵耆经,讲述了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陶师,名字叫难提波罗,住在鞞婆陵耆村。那个时代非常遥远,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来到我们这个世界,还是
佛珠“遗失”,学习承担
有间庙宇,被盖在一座大湖中央,大湖一望无际,庙中供奉着传说中菩萨戴过的佛珠链子,庙里只有一艘小舟供和尚出外补给用,外人无路接近,把佛珠链子放在湖中庙,显现佛珠链子的珍贵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