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不识字的樵夫,到佛教历史上的一代祖师,惠能大师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逆袭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
在求法之前,惠能本是一个一字不识的樵夫,一天惠能在送柴途中,听到有人口诵《金刚经》,一闻经语,心有所悟,决心前往黄梅礼佛求法,他安置好母亲,历经三十余日,终于来到黄梅礼拜五祖,跟五祖进行了一场充满智慧的对答。
五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洲百姓,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
五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獦獠,gě,liáo,意为打渔砍柴的夷蛮)
惠能的回答,直契佛法的核心,佛法讲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惠能虽一字不识,对佛法却有着非凡的根性,在这次问答中初显智慧,这也让他受到五祖的重视,安排他到后院碓房劈柴舂米,在日常俗事中修行,为后来的“顿悟”打下坚实的基础。
惠能能够得五祖传法,继承祖衣,成为禅宗六祖,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一首偈子。在黄梅五祖寺,惠能勤勤恳恳舂了八个月的米后,五祖弘忍大师集合门人,让大家依据各自的修行体会,各作一首禅偈,以此来确定禅宗衣钵继承人,在寺院里德高望重。
呼声最高的教授师神秀禅师,在众人的期盼下作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五祖令人诵读此偈,说依此修行可免堕恶道,有大利益,但对于神秀禅师,五祖嘱咐,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令他再作一首新偈子。
还未出家受戒的惠能,听到有人在诵念神秀的偈子,觉得神秀的偈语,虽然也有利于修行,但还未能契悟佛意,领悟心性空寂的道理,于是也作偈一首,请人代为书写在墙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的偈语肯定自己身心的存在,认为只要不断修行,就能达到觉悟成佛,而惠能的偈子,认为自己的身、心,以及万事万物都是空幻不实的,只有人人都具有的佛性,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最终,惠能凭借这首禅偈,凭借自己对佛法洞彻的理解,赢得了五祖的赏识。得以继承衣钵和法脉。
下一篇:佛珠“遗失”,学习承担
十个孩子九个残,洗心革面“治”好残疾
《迁善录》公案:我们来看《文昌帝君阴骘文》中引用《迁善录》中的一则公案故事: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士大夫叫蒋瑗,他生了十个孩子。然而这十个孩子,一个驼背、一个跛脚、一个手脚
济公外传——假济公为民除害,真济公收之为徒
降妖济公冒死除害疯癫和尚仗义收徒——济公外传在一个地方,有一个面积不大、水深莫测的湖泊,周围的百姓一直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近来却不断出现怪事,常有人失踪,活不见人,死不
鉴真大和尚是什么人?鉴真东渡日本的故事
鉴真和尚是哪国人?鉴真和尚几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尚是唐朝僧人,先后东渡日本六次(另一说为七次)。鉴真和尚(688年—763年6月25日),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
印光大师念佛治好眼疾,六十年来专修一句佛号
印祖说他刚出家的时候,在做照客的时候,不是六月初六要晒经嘛,在晒经的时候他就得到了一本残本的《龙舒净土文》,还不完整,就看那个残本的《龙舒净土文》产生了信心,所以他就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