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世人心中难免有这样的疑问,诉说起来的时候都是声泪俱下,说自己是一个特别善良的人,但为何上天总是不能够厚待自己,甚至要折磨自己?或许下面这个故事,会让你有一些感触:
在大雄宝殿当中,有一位英姿勃发的少年,在佛前点燃三炷香,跪在佛祖面前至诚祈祷:“愿佛祖护佑我科举得中,金榜题名,报效国家,衣锦还乡。”
佛祖看着这位少年郎笑而不语,身边的阿难尊者便问:“小小少年,抱负如斯,且如此虔诚,所发善愿佛祖您为何不应?”佛祖微微一笑回答:“还差一炷香!”
很快,十年就过去了,当年的少年郎并没有能够蟾宫折桂,于是投笔从戎,在军中也靠着自己的努力拼搏,建下赫赫战功。
回到家乡后,他再一次去了当年的寺庙,依旧在佛前点燃三炷香,虔诚跪拜:“愿佛祖保佑我能觅得良缘,妻子贤惠厚德,和睦顾家”。佛祖依旧笑而不语,阿难尊者依旧不解,佛祖回答说:“还差一炷香”
又是十年过去了,少年已经不再年少,中年的他因为受到妻子家族事务拖累牵连,导致自己官职被贬。当他第三次走进大雄宝殿,燃香向佛祖祈祷,希望自己的儿女将来可以成才,报效家国时,佛祖依旧感叹:“还是差了一炷香”。
这其实跟我们很多人,都一样,为人良善,也做着自己觉得对得起良心的事情,对人也温柔善良,自己也足够努力,却依旧运气不佳,好事情总是落不到自己的头上。
即便自己诚心拜佛,万般祈祷后却依旧得不到自己希望的,真的是我们心不虔诚呢?还是跟这个少年郎一样,差了一炷香?
再一个十年过去了,少年已经须眉皆白,回到了故乡,也不再有年轻时候的抱负了。但路过大雄宝殿时,依旧点燃三炷香,跪在佛祖面前,在心中对佛祖说:曾经很多次,我在你面前诚心祈祷,祈愿,但是都没有实现。
这次,我只希望您能够成全我的一份孝心,我父亲早亡,是母亲独自一人抚养我长大,如今她年事已高,我只盼望她能够身体健康,无病无灾,其他再没有任何的祈求。
阿难尊者听后,心中感念其诚孝,便想祈求佛祖答应,却发现佛祖依旧面带微笑,点头道:“如你所愿!”
当他刚刚回家,就闻听喜讯,朝廷已经为他平反,不但官复原职还升了三级,家中两个儿子也科举得中。但这次,他拒绝了朝廷的厚恩,因为他只想回家中照顾老母亲。
我想,大家通过这个故事,肯定明白了少年郎到底差了哪一炷香,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才明白,我们是不是也要等这么久?
或许,对于我们而言,也差了一炷香,当然这一炷香未必是孝道,可能是自己的口业,人后说人,嘴上不留德;可能是自己的意业,心中积怨,仇恨某人;可能是自己的身业,可能是自己的宿业。
当我们运势不好,但却不能够明白,自己到底是少了哪一炷香的时候,便要从身口意,从自己,从家人,从宿世当中去找到原因,并虔诚忏悔,消除罪业。须知:一切皆是因果,万事万物皆有因由。
下一篇:孔子出世与释迦入世
文殊菩萨仗剑刺佛的故事
文殊菩萨,与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他以大智为本愿,以慧行断众生无明之根,是“智慧”的化身。所以他又被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相传,文殊菩萨
南泉普愿禅师被土地神觑见踪迹的故事
有人吐槽说:师父,你很久没有写禅宗的故事了。好吧,今天就来说一说一位禅门的大德,南泉普愿禅师。这位禅师对于不了解禅宗史的亲们来说,也许会感到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师父和他
六祖慧能大师与道明法师的师徒因缘
佛教兴旺之后,从四祖道信这里就培养了一支武僧团,惠明禅师就是这个武僧团的首领。他是前陈皇帝的孙子,有的史书里讲他是三品大将,在《坛经》里说他是四品将军,因他本来就是皇族
孔子出世与释迦入世
孔子出世孔子是入世的吗?答曰是的,但孔子同时也是出世的,他以自己的方式出世。孔子生活在一个立谈可至卿相的时代。多少国士、游士、策士、辩士,布衣杖策,贸贸然去扣朝堂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