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十三年七月二日,傍晚,杭州云栖寺丈室内。八十一岁高龄的莲池大师面西而卧,即将入灭。
早在半月前,大师即已预知时至。当时,杭城内处处都有大师的弟子。他便前往城中,遍告弟子们说:“我要到其他地方去了。”弟子们面面相觑,惘然莫测,并不知道大师要去哪里。
此时,一抹斜晖从窗户透射进来,正好笼罩在短榻上的莲池大师身上,如阿弥陀佛金色的手臂般轻轻抚慰。大师神态安详,仅口唇微动,似乎在默念着佛号。
周围或跪或站诸多僧俗弟子,对于这样一位如父母般值得依靠的善知识,他们内心充满深深的哀痛和不舍之情。因而,个个面色凝重。
不久,门外脚步杂沓,最后一批弟子加入进来,人数的骤然增加,让本就不大的房间,显得更加水泄不通。室内的众人全都屏息凝气,恭敬肃立,似乎等待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发生。
看看人到得差不多了,排首的一位弟子上前问讯后胡跪合掌,开口请求道:“和尚,惟愿慈悲,哀悯我等,久住世间!”旁边围绕着的弟子一起跪下,恳切和道:“和尚,惟愿慈悲,哀悯我等,久住世间!”
但短榻之上,瞑目似睡的老和尚并无丝毫反应。众人心中明白,老和尚去意已决,不会再长久住世了。只好再次恳求:“和尚既已决定西去,恳请作出最后垂示。”
这时,老和尚才缓缓睁开眼睛,作势欲起。身旁的弟子立即帮忙,将老和尚扶正。跪在下首的众多弟子们,这时听到头顶上方传来慈悲又严厉的声音:“大家要老实念佛,不要装模作样,不得标新立异,坏我规矩!”
开示完,大师不再说话,只是瞑目念佛而已。几声急促的佛号过后,老人的气息逐渐变得微弱,慢慢消失。众人慌忙抬首,短榻上的老人已玉筋双垂,瞑目而逝了。
一时间,屋内屋外所有人大放悲声,有捶胸顿足者,有不住叩头者,有沉默不语者,也有不断助念佛号者。这种令人痛心疾首的场面,大概只有在失去至亲的时候才会出现。
莲池大师自在往生西方后,弟子们遵照大师的遗愿,将其葬于云栖寺左岭之下。
纵观他老人家的一生,正如憨山大师所赞誉:“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阐扬净土宗风,更是不遗余力,影响至为深远。因此,被后世弟子推尊为净土宗第八代祖师。
且看莲池大师一生为我们所做的示现:
莲池大师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古吴仁和人(今杭州市仁和镇人),俗姓沉,父号明斋,母周氏。
大师最初学习儒书,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乡里。十七岁时,邻居有位老婆婆,每天念几千声佛号,长年坚持不懈。大师觉得很奇怪,就问她为何这么做。
老婆婆诚恳地回答:“我去世的丈夫经常念佛,临终身无病苦,与人拱手作别,非常自在。从那时候起,我就知道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大师听了老婆婆的回答深受启发,从此便栖心净土,并且在桌案上书写“生死事大”四个字警策自己。
二十七岁时,父亲亡故,三十二岁,母亲又溘然长逝。父母双亡,令他悲痛至极。《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自此,大师决意出家,体究生死大事,亦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大师曾娶妇张氏,生一子,但不幸早死,张氏不久也去世。嘉靖乙丑年除夕,继配汤氏捧来一碗茶汤放在桌上,不料,茶碗却忽然破裂。大师笑着说,因缘果然如此,没有不散的道理啊。
第二年,他就辞别汤氏:“世间的恩爱都是无常的,生死也没有人可以替代,我走了,你自己做打算吧。”面对此情此景,汤氏却很洒脱。
她对丈夫说:“你先走吧,我随后也要走了。”(这位女中豪杰也在之后落发,并建了一座孝义庵修行,法名祩锦,亦为女丛林主。比莲池大师先一年而化,建塔在云栖寺右山)
于是,大师作《七笔勾》词,其中有一首说: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首。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觑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离家后,大师很快到杭州西山性天和尚处剃度,又到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座下受戒。
下一篇:无尽藏比丘尼的开悟诗及悟道故事
虔诚供养佛陀,从婢女到皇后,茉莉夫人的改命之路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波斯匿王,他娶了一个夫人叫茉莉夫人。为什么叫茉莉夫人呢?她本来是贫贱之人,生来就是个婢女。在当时,如果生来就是婢女,就永远都是婢女,不可能成为夫人,但是她做
妈妈求佛陀救孩子
如果有一天,你的亲人离你而去,如果有一天,悲伤降临,痛苦与别离登门,你将如何面对?《佛陀》中有一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让我们了知苦的根源,更让我们明白解脱的关键。在摩揭陀
北宋高僧大通善本禅师
佛法传入到东土以后,一开始有点尴尬,就是佛教讲的空,中国人找不着适合的词汇、语感、语境来描绘它,所以当时有个词语叫格义佛教,就是试图把握又弄不明白。虽然这样它有一个效应
几十年如一日做香灯的慧成师父
在古德寺有一位叫慧成的比丘尼师父,她是一位兢兢业业的香灯师父。慧成师父说:“我有幸做佛菩萨的侍者,我一定要好好地做这个侍者。”她边做香灯(寺院殿堂负责香火,卫生等),边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