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文殊师利菩萨又名妙吉祥菩萨,号称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为了引领众生,获得妙智慧,妙吉祥,文殊菩萨分身尘刹,随缘化度,并多在五台山应机说法。今日大塔院寺内供奉的文殊塔即为纪念菩萨化身贫女,教化众生而兴建。
南北朝后魏时代(386—534),五台山大孚灵鹫寺,每到春天三月,便会依例举行无遮斋会。不论出家、俗家,也不分善男或信女,老的或少的,有钱的还是穷人,甚至乞丐都可以平等参加。保食一餐,平等施食。适时表示佛法平等,无人我之分别。
某日,斋会如常举行。一位素未谋面的妇女左手抱着婴孩,右手牵着5岁大小的男童,后面跟着一条小黄狗出现在塔院寺内。
妇女向住持鞠过躬后从身上剪下一束秀发,递向住持:“我只有这些头发供养三宝了,请不要拒绝。”
住持愣住了:“额……”他看了看妇女身旁的男童和小黄狗,点点头说:“好的,那就收下了。”
住持接过秀发问道:“施主是打哪里来的呀?”
妇女低着头,沉思片刻回答:“从来的地方来。”
一旁的弟子听到妇女的回答迟疑地看了看住持,又把目光转移在妇女身上,妇女继续说道:“我还有些急事,要到别的地方去,能否先分一些食物给我?”
住持点点头:“好的。”便吩咐弟子取拿来三碗稀粥给予妇女和两位孩子一人一碗,妇女和孩子们接过稀粥后咕噜咕噜地喝着。
然而,跟在妇女身后的小黄狗甩着尾巴,伸着长舌头,眼巴巴看着,时不时咬扯下妇女的衣尾,发出哼哼的叫声。妇女看了看小黄狗,跟住持请求道:“还有我这只小狗,能否也给它来一点食物?”住持眯着眼睛,嗯了一声,转身拿来两个馒头递到妇女手中,妇女把馒头放在地上,小狗大口大口的啃个干净,把地板也舔得干干净净的。
妇女摸了下肚子,向住持说道:“我肚子里还有小孩,他也需要一点食物来吃。”
住持听了皱了皱眉头,突然指着妇女骂道:“你来求出家人布施斋食,却贪得无厌,是何道理?”
这时,塔院寺内的所有人,目光都聚集在妇女身上。
住持继续说道:“你肚子里的小孩根本还没出生,难道说他也能进食?可是你却求索再三,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周围的人开始窃窃私语,大部分人流露出鄙夷的眼神,在背后议论纷纷。
妇女双手合掌:“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着处,致使阿师嫌。”
说完只见从妇女身上发出金色的光芒,光芒是由金色变成红色,由红色变成深红,红得发紫,最后变成明蓝色把整个白天照的格外明亮。天空中浮现三朵莲花,妇女衣着华丽如仙女一般坐在莲花上。两位小孩衣着也发生变化,伴在妇女左右。小黄狗瞬间变成了老虎承托着妇女。
原来,这位妇女是文殊师利菩萨化身为贫女来此乞斋。人们见此象,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有的目瞪口呆,有的站立不动,还有的下跪叩拜不停。
文殊师利菩萨继续说道:“众生因为内在的智慧光明,被烦恼所障蔽,而起惑造业,招受哭报,诸佛菩萨却因为开发本具的智慧,故于一切时处皆得自在,虽然我对诸佛不已起爱憎分别,但今日却遭到您的讥嫌。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弃,其如爱憎何?众生虽然知道,学佛要修平等心,但却难以降伏自心,而随着境界起人我分别,造作过非,要知道名为我的这个色身,终归是要毁灭的。若执着于我的对立相,就会生起爱憎之心,这样又怎能与文殊菩萨的智慧相应呢?”
寺内的人哭着向文殊师利菩萨行礼磕头,嘴里念着:“菩萨保佑!菩萨保佑啊!”
一切万物显得特别清新,叶子如早晨在雾水下那般翠绿,花儿红得如鲜血一般,空气里弥漫着芳草的气息,暖暖阳光包围了整个塔院。却不知文殊师利菩萨何时消失,她声音在空中回响:“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慢慢的声音也消失不见了。
住持法师为了忏悔所造过愆,警觉后人,便以贫女所施的秀发,建了一座宝塔来供养。
万历初期(1573—1590),圆广法师接任住持,为了修缮宝塔,在塔下掘得大士的圣发,颜色像是金色的,仔细再看,发色变化不定。
千百年来,贫女乞斋的事迹,留给后人无尽启发,众生应当学平等,不要随着境界转,眼见所见到的,未必是真实的,我们应该用文殊菩萨的平等心、慈悲心来对待一切。文殊菩萨无处不在,若能够把人人都看成佛菩萨就一定不会错过见文殊菩萨的机会。愿文殊菩萨给予众生智慧和力量,让我们致诚称念。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陶师与迦叶佛的屋顶
在南传巴利文陶师经和北传中阿含鞞婆陵耆经,讲述了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陶师,名字叫难提波罗,住在鞞婆陵耆村。那个时代非常遥远,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来到我们这个世界,还是
长耳和尚衣着破烂坐首席 殊不知竟是燃灯古佛化身
永明延寿大师不仅是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也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而且生于五代十国――正当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一个乱世,佛法在那个时期经过唐武宗“会昌法难”的灭佛运动
转世高僧鉴真大师东游记,六次东渡日本
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另外一位律宗的高僧,这一位律宗的高僧,他的影响可说是世界有名了,不光是在佛教界有名,佛教以外的许多跟佛教不相关的人士都听过他的大名,这就是鉴真大师。鉴
弘一大师病中都没有忘记念佛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西归直指》中有一个精妙深远的比喻:“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窜,乃佯死而待人弃去。未几,果有欲弃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后弃。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