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是汉传佛教最隆重盛大的法会。从梁武帝开设水陆仪轨以来,经历代祖师修撰、发扬流传至今,度化了无数众生。那么历史上有哪些高僧留下了与水陆法会的因缘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陆法会,缘起于南北朝,梁武帝在梦中见一神人前来相告:“六道四生受苦无量,宜建大斋,以普济之。”遂与宝志禅师历时三年制成仪轨,并于润州(今镇江)金山寺修设,金山寺遂成为水陆法会祖庭。而“水陆”之名,始见于宋代遵式(慈云忏主)的《施食正名》谓系“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
水陆法会的兴起则在宋朝,宋元丰七、八年间(1084—1085),佛印禅师住持金山时,有海贾到寺设水陆法会,佛印亲自主持,大为壮观,遂以“金山水陆”驰名。
宋绍圣三年(1096),高僧宗赜禅师删补详定诸家所集,完成《水陆仪文》四卷,普劝四众,依法崇修。宗赜并作《水陆缘起》云:“今之供一佛、斋一僧,尚有无限功德,何况普通供养十方三宝、六道万灵,岂止自利一身,亦乃恩沾九族……所以江淮两浙、川广、福建,水陆佛事,今古盛行。或保庆平安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善。追资尊长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孝。济拔卑幼而不设水陆,则人以为不慈。由是富者独力营办,贫者共财修设。”这是后世所谓”独姓水陆”与“众姓水陆”的渊源。
水陆法会自宋代流行以后,很快地普及于全国,特别成为战争以后朝野常行的一种超度法会。元代延佑三年(1316),朝廷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寺,命江南教、禅、律三宗诸师说法,参加僧众一千五百人。至治二年(1322)所修水陆法会,规模尤大。元代禅宗巨匠正印禅师《金山大会归,上堂》:“金山大会,诚非小缘。山僧得与四十一人善知识,一千五百比丘僧,同入如来大光明藏,各说不二法门,共扬第一义谛。
明末莲池大师有感于前代仪轨前后错杂,而“时僧行者,奕复随意所作,各各稍殊”,故综前代仪轨撰“水陆修斋仪规”六卷。近代印光大师也重视水陆法会,他老人家在《重刻水陆仪轨序》中说:“十方三世诸佛,莫不由此以圆成佛道,莫不由此以普度群萌。”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本源法师
下一篇: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佛在世时有一位非常悭贪的长者,佛想度化他,先后派大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等诸大弟子,次第到长者家乞食。长者见有人来乞食非常不悦,心生反感,所以各位尊者都一一被拒绝了。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昔日舍利弗在因中修行时,回小向大,转发大乘心,当他正要进入菩萨第七不退住的时候,天人来试探他的大乘心了。天人化为一个孝子,坐在舍利弗经过的路上啼哭,舍利弗上前问道:「请问大德有什么不如意的事?为什么在这儿哭呢?」
白居易对佛法的闻信与实践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guī,陕西渭南)。作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佛说:“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虽身在贪念、五欲、嗔恚、愚痴各种烦恼中,但本具有的如来藏(佛性)常无染污,德行法相充足完备,与佛相同。譬如有天眼的修行人,见到花苞内诸佛化身结跏跌坐。若除去众生无明、业障、烦恼、习气的萎花,便得见如来智慧、自在无碍的庄严佛身相。所以,为除灭众生烦恼,显现佛性,莲花有如此神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