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源于男女双方之间互相爱慕、吸引而生的情愫,随着情感不断加深而有爱恋的结果。为了更好地爱护对方,为了有个归属的家,也为了满足人本能的欲望,于是便会进一步结为夫妻,打拼事业,生儿育女,完成生命的延续。
这本是世间人之常情,但一些学佛的在家信众读了佛经后,发现许多经典中佛陀都喝斥爱欲,并对之持否定态度,如《四十二章经》中佛曾开示:“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这让一些信佛的人一方面又想学佛,一方面又担心因为爱欲之心而悟不了道。
其实,佛陀的很多开示,经常是针对对在家或出家等不同身份的听法信众而随机说法,令其得受法益。听法者要考虑自己当下的身份与愿力,如果你要发心出家,以修道及度化众生为主,当然应该远离爱欲,远离世间爱情,如佛在《四十二章经》中开示:“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佛在此特别强调世间人很容易为情所执,沉迷于情爱,而无心修学圣道,警示学佛人不能沉迷其中,才能成就解脱圣果。
另一角度来讲,对于在家的信众而言,如果还不具足出家修道的因缘,只要不沉迷于爱欲,知道痴迷于欲望,就如手拿火把的人,可能有烧手之隐患,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不过,许多信佛的人还没有因缘出家,只能以在家身份修学佛法,则自然需要谈爱情,也要成家立业,并尽到为人子女、丈夫、太太、父母的责任。
为此,佛在《善生经》中,强调了在家信众应如何尽到自己的责任,并特别说到夫妻间如何相敬相爱,如何互相关心照顾,如经所云:“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媟(有威望,不轻薄),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根据妻子需要提供打扮用的饰物),五者委付家内(让妻子管理家庭财产)。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尊重丈夫的意见)。如是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佛以夫妻相处之道的五法给予具体的开示,这些道理即使在今天的家庭里,夫妻之间能运用此法,必能家庭和乐,夫妻和睦。所以,佛教产没有一昧地要劝人出家,或则反对信众们谈情说爱、成家立业。
总之,学佛人一方面要看清爱欲可能对生命造成的困苦,不沉迷于世间情爱。另一方面,也要根据自己当下的愿力与身份选择相应的生活方式,如果能出家,则应坚持远离爱欲,发出离心、菩提心,以修圣道。如果当下还不具足出家修道的因缘,希望以在家身份学佛,则应该做好世俗身份应尽的责任,想谈恋爱,成家立业,就要爱护对方,无论对方健康还是疾病,都不舍不弃,并尽力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照顾好太太、丈夫、子女、父母。不能因为学佛了,就对家庭成员不负责任,令其家人得不到关心爱护,反受其苦,而生谤法之念!
原文标题:在家信众如何看待“爱情”?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法海甘露
如何面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诵观音灵感神咒可以吗?
居士问:孩子上高三,原来学习还行,到了高二下半年,受同学影响,非要出国学习,我们觉得不合适,然后他就各种闹,混网吧夜不归宿,我们各种办法用完无效,听师兄说可以求观音菩萨,我和他爸爸
和父母相处时有瞋恨心,容易烦躁,应如何改善?
问题:自己明白要孝养父母,也知道父母恩情大,可是和父母相处时,自己有瞋恨心和念头,多有言语冲突。在家时自己的心情也容易烦躁,不愿意呆在家里,应如何改善呢?本智法师:人与人之间的
如何去行孝也是一门学问!
从我们生下来,父母就精心呵护着我们成长,辛勤地养育我们成人。无论刮风下雨,日晒雨淋,父母都为我们吃再大再多的苦,也不会让我们受苦。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知识,学习怎样感恩父
一人学佛,一家欢喜
学佛是为了更好地过生活。佛法就是引导我们,以觉悟的心态过好生活的每一天。所以学佛不迷信,学佛人的生活不极端,不会消极,也不会说因为学佛的缘故,忽略了当下的生活。所以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