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是佛教教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有时也指一般的物质和精神现象,但主要还是有关人或人的身心现象构成要素的一种理论。
早期佛教以说明人生现象为重点,而要说明人生,就必须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现象为何物的问题。佛教对这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就是五蕴理论。也就是说,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此五蕴和合而成,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色、受、想、行、识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精神现象。
一、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色蕴又具体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物质因素。人们常说的四大皆空就说的是这四大。
二、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四、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五、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比如,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五蕴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要表明在五蕴之外不存在独立的“我”或永恒不变的主体,世间所谓的“我”仅是五蕴暂时的和合,“我”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把五蕴认做实在的“我”或不变的主体来执著。
下一篇:佛说世界的起源和缘起的十二个阶段
学说爱语,远离恶口,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古来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爱语是人人喜欢需要的,伤人的话人人厌恶。佛在《法句经》中告诉我们:“摄护语忿怒,调伏于语行。舍离语恶行,以语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问题:弟子皈依有几年了,做什么事都不顺利,一事无成。弟子常想,这是诸佛菩萨在考验我,这是我的逆增上缘。可是总不顺利,这让我对佛法感到心灰意冷。请问法师,弟子应该怎么办呢?广行
学佛人为什么要说随喜?
刚亲近道场当义工时, 听到有师兄对着我说“随喜赞叹师兄的护持道场”。说实在这对初学佛法的我,不知道为何要随喜赞叹?也还真听不懂佛言佛语,白话一点“感谢或感恩”,我能听懂,但
随顺因缘,令境随心而转,减少烦恼对身心的干扰
生活中,大家每天都免不了要接触许多的人和事,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也总会碰到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人与事,当它们符合自己的认知时会心生欢喜,当它不符合自己的认知时则会心生烦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