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口照片
吞口,是民间艺坛面具的变异,起源于图腾崇拜和原始巫教,是古代图腾文化与巫文化相结合,经历漫长的岁月后嬗变而成的一种民间文化的产物。
吞口在我国许多民族的民间流行,多于云、贵、川、湘,地区民间挂于门首保护家业兴旺,人丁安康。为了镇邪,造形惊骇,张牙舞爪,红舌利齿,圆瞪双眼,凶悍威严。因其以鬼怪为食,已故民间百姓常悬挂吞口与大门之上,驱邪吞鬼,保护平安。
吞口最早是民间某些法师发明,后来经过历代人的改良,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吞口样式。他们的形象看起来都非常凶恶,其实就是为了求一个震慑作用。
“一旦有妖鬼进门, 便一口把它吞下” 吞口便是由此得名。吞口这一造型样式除了被用在门额上,以作镇宅、 避邪之用外, 通常还用于小孩帽子上作装饰(常见用银质材料制成虎、 狮造型的吞口), 意亦为乞求平安、 纳福。
吞口用材为巨大的桃木或柏木,总体摹状是人首、凸眼、犬耳、宽鼻、獠牙、咧嘴、伸舌,有的吞口含利剑,用多种颜料涂绘而成和素面两种,其风格古朴粗犷,雕刻细腻,造型夸张,形态兼备,惟妙惟肖。
吞口的造型有虎头,狮头,却为何不用鹿头?因为虎、狮都是山中猛兽,善捕猎,形有威严,借来容貌震慑群邪百怪。除此,虎、狮有着长舌头善于吞咽,借此形象来比喻吞咽煞气、鬼怪。
虎头狮头形象一般是,—口咬宝剑放豪光玉皇赐汝镇中央,向来不怕阳人恶,邪猖唯怕一点光。而长舌吞口形象的一般是,金口银舌万丈长,雄力巍巍吞煞殃.....吞口一般立在十字路口、事故多发地、家门上。
因为吞口经年累月的不知道吞了多少煞气进去,不好的气撑多了反而成害,所以吞口需要更换,一般的更换时间多为3、6、9、12年。
挂吞口需要择时,并举行开光仪式(咬剑形象开光时候主要开剑、眼、牙),方成辟邪物。仪式通常是焚香化纸,宰杀雄鸡,取鸡血蘸在吞口上,念开光咒语(根据他们的形象不同,咒语也随着变化),从而赋予生命和神性。
下一篇:佤族的禁忌
正月初六送穷鬼 道教扫穷鬼法
道教北帝派秘传扫穷鬼法:正月初六,已经接下了九龙、财神,那在今天就得扫送穷鬼。北帝曰:“五虚之鬼,姓狼,字僧文。六耗之鬼,姓黄,字元盖。”每年作人虚耗,令人贫困,所向不通,钱财耗散
维吾尔族的禁忌
维吾尔族有许多禁忌沿袭下来。在饮食方面,他们不吃未经念经宰杀的牲畜俐,不吃自死的牲畜,不吃未放血的牲畜:另外不吃猪、狗、驴、骡等家畜和禽类,在南疆的部分维吾尔族还禁食马
基诺族的禁忌
您的位置:首页>道教文化>民俗文化> 正文基诺族的禁忌基诺族是云南的特有民族,总人口1.8万余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山到旺乡的补运、科连、白花
民间禁忌之幼儿禁忌
您的位置:首页>道教文化>民俗文化> 正文民间禁忌之幼儿禁忌幼儿,即是幼小的儿童,也就是一至十岁的儿童。这个年龄正是小孩长身体、长知识、“全盘接受”的时期,他们不能独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