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修炼方法种类繁多,其中“叩齿鼓漱”的养生方法得到中医学家的大力推崇。中医理论中的“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是说肾脏能支持骨骼生长和骨髓的生成,认为牙齿与肾脏关系密切。平时多叩叩牙齿可以益气养肾,此外常鼓漱吞咽口水也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资料图(来源于网络)
叩齿鼓漱 古已有之
晋代道家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宋代帏《道山清话》说:“人之叩齿,将以收召神观,辟除外邪,其说出于道家者流,故修养之人多叩齿。”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却病延年笺》也说:“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薰蒸。每清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以舌搅牙龈之上,不论数遍,津液满口,方可咽下,每作三次乃止。及凡小解之时,闭口咬牙,解毕方开,永无齿疾。”并附诀曰:“热极生齿不宁,清晨叩齿自惺惺。若教运用常无隔,还许他年老复钉”。由此可见,叩齿鼓漱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道家修炼者多采用叩齿鼓漱的方法养生。
牙齿松动 乃肾气虚衰气血不足
从现代医学上讲,牙齿是人体骨骼的一部分,牙齿松动,与肾气虚衰及气血不足有关。叩齿能对牙周组织进行生理性刺激,可促进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兴奋牙神经和牙髓细胞,增强牙周组织的抗病能力和再生能力,使牙齿变得坚硬稳固,整齐洁白。常叩牙齿,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气血,畅通经络,从而增强机体的健康。
叩齿鼓漱的基本功法
叩齿鼓漱的基本功法是:清晨起坐,闭目绝虑,舌抵上腭,调匀呼吸,然后上下牙齿对齐,叩齿二十四遍或三十六遍。从传统养生观点来看,叩齿结束后用舌头在口腔内搅动,先上后下,先内后外,搅动数次,可按摩齿龈,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然后可聚集唾液,分次吞咽。
唾液:“金津玉液”
古代养生学家把唾液称之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曰:“脾归涎,肾归唾”。唾液与脾、肾二脏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长寿、摄生保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李时珍认为唾液有促进消化吸收,灌溉五脏六腑,滋阴降火,生津补肾,润泽肌肤毛发,滑利关节孔窍等重要作用,在《红炉点雪》中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种酶和维生素等,这些物质能能维持口腔的清洁,帮助浸湿、软化食物以利吞咽,其中含有淀粉酶,对食物有消化作用。
叩齿鼓漱的养生方法,贵在持之以恒,注意养成保持口腔清洁的好习惯,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坚持叩齿咽唾,以达健身延年的目的。
下一篇:揭秘《红楼梦》中四款特殊养生粥
道医养生:如何松肩拍手更健康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也越来越注重,对于养生保健也越来越重视。常见的小动作也可以起到养生的作用,像是:拍手、松肩、撞墙这类小的动作,也是最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在中
药王孙思邈说道教入静的五个层次和七个境界
《太清存神炼气铭》是药王孙思邈真人所撰写的道家养生经典《摄养枕中方》中的最后一篇。此篇经文意义非凡,能悟之人,浅可治身,养生祛病,深则得道成真,不可轻之。经文部首讲大道
略谈道教养性与养生
在道教思想史上,“养性”和“养生”意义相近,都曾被大量使用。在当代,“养性”一词已经不常为人们单独提起,只是在“修身养性”“怡情养性”等成语中表达心性的修养;“养生”则
“智者知养生也”,气在人不衰,跟古人学“养气十六诀”!
人之生,气之聚也。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意思是说,气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有防御疾病、增强抵抗力的作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若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