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道教高功音乐学习班之我感悟的高功涵义。作者:焦信清道长
古语云: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道教思想讲求辨阴阳,敬天地,积功德,成仙道。
道教核心信仰的宗旨是尊道贵德。
道,入在天地之间、往来人生之中、散形则为炁、聚形而成神。
道,是天地之元、神明之本、万物造化之根、涤心滤性之源。
经云: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教信仰中充满了对神仙及仙境的向往与追求。《龙门心法》中说:"不死者,岂非凡身?长生者,非关秽质……不死者,我之法身;长生者,吾之元气…….。"所以,道教中指的得道成仙,并非肉身不灭,而是指法身不死,精神永驻。道教中的仙品,咸行善心、不杀不害、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但无秽质、方成仙品。
自入道出家,成为坤道,常常有机会听闻神仙故事,心中更是向往欢喜。拜谒尊神,仰见尊容,敬神如同神临凡世,心中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道教有诸多女神,更令我心生钦慕。瑶池王母、西天斗姥、九天玄女、 大师在《全真秘旨解析·序》云:伏惟高功者,乃元始一线之仙脉,灵宝不传之天机,太上亲演之弟子。内修真秘、外备威仪、超脱生死、度亡生方、接派传法、以道教人。人天之教主、玉帝之股臣,非根基浅薄者岂能有此缘,非聪慧明净者岂能得其奥?绝地彻思、冥虑履斗,实乃修真之真汉子,出家人之大丈夫也。
凡高功法师登坛礼忏,必先洗身无尘、他滤澄清、心定神全、存念感格、假香诚意,布斗祈恩,俯仰上存、必达三天金阙,何虑祈福不应、禳灾不消?
成为高功法师是修行路上的又一次前进。凡前进之步履,必有艰难考验,所有励志于成为高功法师的道长们,要比从前更加严格要求自己。高功法师,为代师宣法之表率,法雨布施之使者,必当谨慎修持。
《清静经》中指出,修仙之士有三品:上士、中士和下士。上士为上品之人,可以躬身奉道、与道合真,道性纯真、自然、素朴、恬淡;中士为中品之人,主张立德立言、造福社会、成就人生;下士为下品之人,这等人几乎被七情六欲、机智巧诈、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思想所蒙蔽,沉沦幻境、身心困苦,即使如此,道祖在《清静经》中指出,下品之人通过修持也可以祛病延年。
高功法师当为修仙之楷模,一证今生之善果,二修屡劫之不堕。必须勤恳礼诵诸师经典、法箓,诚心祷祝山河巩固、万民乐业。带给人间祥和、欢乐,教导百姓关爱生命、热爱生活、慈爱众生、珍爱和平。
(后记:由于高功课程任务繁重,时间紧张,无暇整理写作思路。昨夜匆匆起笔,今日中午偷闲交稿,难免有疏忽错漏之处,谨请谅解。)
登邹平白云山 感悟道教文化
近日,记者来到被誉为"泰山副岳"的邹平白云山,参观碧霞祠遗址,品阅年代久远的石碑,感受浓厚的道教文化。白云山位于邹平县临池镇境内,是长白山脉的 第二主峰。在海拔660多米处的
览胜王屋山
王屋山,天生地出有自然风光,更因其道教文化的衍盛而闻名于世。这里道教文化为特色异常浓郁,被尊称为"道教天下第一洞天",曾吸引一批批高道名士在此修炼,如司马承祯、玉真公主、
二十四治访道记:天师道鹤鸣山治
鹤鸣山又称“鹄鸣山”,是早期天师道二十四治之一,并且地位相当高,因为这座山传为太上老君封张道陵为天师的地方,后世尊称“道源”。唐末五代高道杜光庭(850–933)在《洞天福地岳
从余杭龙泉观看道教的兴衰
题余杭县龙泉观四回山一面,台殿已嵯峨。中路见山远,上方行石多。天晴花气漫,地暖鸟音和。徒漱葛仙井,此生其奈何。这是唐代中晚期诗人张祜游余杭龙泉观的时候写的一首诗,那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