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教为何提倡不争?
答:在道教教义中,“不争”则是人们顺乎天理而不强求的原则。而这种原则,是天地万物的运行以及人的为人处世都必须遵循的。《老子想尔注》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并指出:“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
《云笈七签》有:“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无所陈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大家都知道,俗人所不争的事物,一般都是不祥的;俗人所不欲的事物,基本都是垢辱的。道教徒的“不争”,还不仅仅是谦让,而且还得一心为善,绝不造恶。道教认为,一个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争”,也不会不胜利;即使“不言”,也会有响应的人。这是因为,“不争”的高尚行为,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不争”本身是无声的语言,标志着一个道教徒的思想境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正一派授箓后如何召唤兵将?安箓、阅箓、缴箓说明
从道教的传承来说,学道与修道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靠“授受”,如天师府举行授箓,由箓坛大师带领众箓生通过这个仪式来领悟道教的义理及其精神。另一方面要靠自己去“
学道修道先看懂道藏“三洞四辅十二部”分类法
道教自东汉祖天师创教道经的产生和传播一直绵延不断。魏晋以前所造经书是不多的,大约共有道书300余种,1300余卷。东晋中后期道教的一些新派别产生后,经书很快多了起来。经书多
道教五供养之花供养
日常祈祷神明,称之为供养。所谓供养,是道教独有的仪轨、仪式。最基本的供养是五供养(香、花、灯、水、果),还有十供养等。供,是奉献、给予的意思;养,是护持,扶助的意思。供养者,以下
此类道号不可自取,须经上表奏告神真!
道士的称谓,有些是习惯性和礼仪性的,如称道长、大师等;有些则是职司性和身份性的,如方丈、监院、三洞法师等。按照道教的传统,称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前上表奏章疏、祈请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