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极乐世界到底是能去还是不能去,阿弥陀佛接引还是不接引?
“生则决定生”是从事相上说的。净土法门是圆教有门。所以以一部《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去谈彼土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劝行人信愿念佛,求生彼国。后引六方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说诚实语劝证。全部经文,统统谈有,绝不涉及一个空字。故云:“一句弥陀,明明是有”也。
世尊于《阿弥陀经》中,又苦口婆心,三次劝众生信愿求生彼国。第一次“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文后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第二次“我见是利故说此言”文后,“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三次“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文后,“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去则实不去”是从理体上讲的。“一句弥陀,的确是无”者,现前一念心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正随缘而不变,即真如门。即不变而随缘,即生灭门。只此一心,法尔具足真如、生灭二门。故净土法门,虽是圆教有门,既称圆教,空有无碍,不妨即有而说空也。所谓唯心净土是也。以离心了无一法可得故。故云:“一句弥陀,的确是无”也。
“熔他万像,入我洪炉”二句,举喻以明。“万像”指有形万像,“洪炉”喻自心。万像熔入自心。譬一句洪名,虽出口入耳,宛有声相,乃唯心所显,当体即空也。
简单说:从事物的现象上来说,现实的世界生生不息,都是因缘和合的“缘起”,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心净则与净土相应,念佛则与弥陀相契,极乐净土阿弥陀佛现前,即能接引往生西方净土。从事物的本质上来说,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空的,本性是空寂的,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凡夫与弥陀,无生死无来去。因为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方世界所有境缘都没有离开我们的一念心性,尽虚空、遍法界就在当下一念心中,没有来去。
对凡夫来说,执其“生则决定生”,从深信切愿,持名念佛下手,蒙佛接引,往生净土,花开见佛,得无生忍,到那时你自然就会明白,西方净土没有离开一念心性,那才是“去则实不去”的真实境界。佛法理事圆融,这两句话不矛盾,它是现象与本质的高度统一,我们明白了前一句“生则决定生”,就叫明因识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就决定往生净土成就佛果。如果我们执著在后一句“去则实不去”,就会永远留在娑婆世界,轮回不息,生死无尽,受苦无穷啦!此理甚深,只有老实念佛方可亲得。否则便成口头禅,妄谈般若矣。
现在有的人信事而不肯信理,又有人重理而不肯信事。重理而不肯信事者,看不起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认为是愚夫愚妇所修的法。以上两类人中,后者的病更重。莲池大师说:“迷理执事,不虚入品之功。”这就是说,有人虽不明白道理,但能信极乐世界是实有,相信念佛可以往生,于是恳切发愿,老实念佛,也可以往生。
所以说“不虚入品之功”,只是品位不会高而已。反之,如果只是执著理而不信事,自身于理虽生浅信,但自心亦未开悟,于是就废除了念佛修持,不愿求生净土。莲池大师批评这类的人说:“执理废事,反受落空之祸。”此处为什么用一个“祸”字?执理不信事的人,谈玄说妙,自认高明,埋头研究,不去修持念佛法门,不能蒙佛接引往生净土,落得一无所得之祸患,甚至拨无因果,故反而不如仅能信事的人。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土讲坛
下一篇:为什么说千佛万佛不如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
如今,保存于敦煌洞窟中的大量有关西方弥陀净土的壁画“净土变”,虽然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对西方极乐世界不同的想象,但所有这些壁画,无一不对弥陀净土,致以无上的顶礼、无比的赞
要用信愿庄严一句阿弥陀佛!
娑婆世界是我们自心恶业所感、所流现出来的,唯识所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我们净业显现出来的,也是唯心所现。如果我们顺着染缘,感得的是五浊恶世;现在我们要顺着持戒念佛的净缘,就
每念一声阿弥陀佛都不会空过
很多人念佛,是因为遇到种种困难了,或者生病医药不治,或听说念佛可以消业障、增福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治,没有阿弥陀佛治不了的病,于是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七天,发现不
佛前真的不能供假花吗?
问:有人说,佛前不能供假花,说假花不是真心供养,这种说法有依据吗?常敏法师答:在佛前供饭、供水果、供花,都是表达我们对三宝的恭敬心,广修供养,培养我们的善根福德,佛不缺少这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