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吉日,初一、十五,十方善信来到寺院拜佛。大众在佛菩萨面前郑重的许下自己的心愿。那么,您会拜佛吗?
《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王,第一大愿即是:礼敬诸佛。礼佛一拜,罪灭沙河;一份恭敬,一份利益。
一、肃立合掌恭敬万有
两足,成外八字形站立。两足跟,相距约二寸;两足尖,相距约八寸。头部端正,面容祥和,口微闭。双掌当胸合十,向外稍倾斜,约30度。双目自然向下微微斜视,目光自然温和的注视中指尖。
二、下右手掌开始跪拜
开始跪拜,身体徐徐下移,双膝缓缓齐曲,腰部下蹲,左手掌保持合十状,右手掌随身体协调下移,至双膝刚刚触碰到拜垫时,右手掌向下,按于拜垫中央,双膝随即跪于拜垫上。
三、下左手掌继续跪拜
左掌随即向下,按于拜垫中央左前方,超过右手半掌处,半个左手掌超出拜垫前沿。
四、右手掌右前移轻轻叩头
左手掌放稳后,右手掌,由拜垫中央,向右前方向移动,半个手掌,与左手掌平齐,平行按于拜垫前沿部。两掌,相距约六寸,然后,头恭敬的磕下去,额头轻轻平贴于拜垫。
五、向上翻转手掌行捧足礼
双手掌,分别由内侧向外侧,握虚拳翻转,随手掌向上翻转,而虚拳缓缓自然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于拜垫,此名“头面接足礼”。
六、向下翻转手掌收右手掌
双手掌,分别由外侧向内侧,握虚拳翻转,随手掌向下翻转,而虚拳缓缓自然打开。掌心向下,平贴于拜垫。额头稍抬起,离开拜垫,约20厘米,同时,右手掌移回拜垫中央位置,准备起身。
七、抬左手掌起身
左手掌,回举到胸前;右手掌,用力按住拜垫,将身体撑起,同时,与左手掌合十;随之,双膝起立,身体呈站立姿势;双手掌,四指交迭,左手四指在下,右手四指在上,双手大拇指相抵,于胸前稍下部,结弥陀印。
八、礼毕问讯
三礼毕,双掌合十,弯腰,弯腰约90度,同时,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两大拇指相抵,随记,上身直起,两拇指相抵,两食指相合竖直,成“人”字形,双掌其余三指,相互交迭,伸直腰,双手举至齐眉,微点食指,再放掌,最后,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外侧,此名“问讯”。
规范的礼佛仪规,就是这么完成的,您学会了吗?
这不仅仅是仪规,更是心的恭敬,融入了功夫和虔诚的礼敬,我们同愿同行,一起学习寺院仪规,虔心礼佛,还自性清明。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圣泉寺
下一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真正含义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马鸣菩萨又称作马鸣比丘、马鸣尊者,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灭度五六百年以后出世的一位大乘论师。根据《马鸣菩萨传》记载,他是胁尊者的弟子,最初在外道当中出家,才识过人,能言善辩,傲
菩萨摄受众生的四种方法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
四如意足是什么?四如意足的内容
四如意足是什么?四如意足是基本的佛法,是四种定境,又名四神足或四如意分,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三科。三十七道品是修道的重要资粮,共有七科,也可称为七个阶段或七个层次,依次为:四念处
佛教皈依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问:我的朋友已皈依三宝,成为佛教徒,但是仍追逐世间物质享用,也没有守五戒,这样皈依有何作用呢?皈依代表的意义又是什么?答:皈依是为了学习佛法,以佛为学习的榜样,经由菩萨道的修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