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是梵语‘钵多罗’的略称,义译应该叫做‘应法器’、或是‘应量器’。国人也有称它为‘钵盂’的,这是华(盂)梵(钵)兼用的称呼。
在律制上,规定‘钵’有‘体、色、量’等三法,不得违误。第一:它的‘体’质只准使用‘瓦、铁’两物塑铸,不得使用‘金、银、铜、琉璃、摩尼、白蜡、木、石……’等物制做。第二:它的‘色’彩,四分律限用黑、赤两色,五分律限用孔雀咽色。除此‘黑、赤、灰’三色之外,不准薰染其他颜色。第三:它的容‘量’,也有规定。四分律说:‘大者可受三斗、小者可受半斗、中者比量可知’。不过这是从四分律里译出来的‘斗’量,不知道是否现今的升斗了。—因为‘钵’必须遵循这些律法的规定,所以它才被称为‘应法器’。又因为它的体积大小,恰如持用者的食量,所以才又被称为‘应量器’。
‘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这种形状可使盛的饭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温。
‘钵’的由来:据佛本行集经略说:‘佛初成道,北天竺有二商主,奉佛麸酪蜜揣。世尊思维:往昔诸佛,悉皆受持钵器;我今当以何器受商主食?时四天王,疾以金钵奉上;佛不肯受,以出家人不合蓄此。彼四天王,更将银钵、玻璃钵、琉璃钵、赤珠钵、玛瑙钵、砗渠钵相继奉上,悉皆不受。时以石钵奉上;佛又思维:若受一钵,余王必怨。我今总受四钵,持作一钵;次第相迭,安左手上,右手按下,合成一钵,边现四唇。而说偈言:“我昔功德诸果满,以发哀悯清净心;是故今四大天王,清净牢固施我钵”’。
另据胜天王般若经说:‘或有众生,见此菩萨今始成道;或见菩萨久远成道。或见一世界四天王献钵,或见十方恒河沙世界四天王献钵。菩萨尔时,度众生故,即受众钵。重迭掌中,合而为一。其诸天王,各不相见,皆谓世尊独用我钵。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示现此事。’
又据大智度论说:‘三世诸佛得道时,皆四天王上自然石钵。’
除了上面所说的‘钵’之外,还有一种叫做‘鐼子’的东西,它是‘钵’的附助器皿。翻译名义集说:‘经音疏云:钵中之小钵,今呼为鐼子。’
‘鐼子’也叫做‘键咨’,大小有三个,形状如‘钵’。平时小鐼装在中鐼里、中鐼装在大鐼里,大鐼装在‘钵’里。用时取出,分盛不同的饮食。
‘鐼子—键咨’的来历,据四分律说:‘欲分粥,不知何器分?佛言:若以键咨、若小钵、若次钵、若杓作分’。四分律又说:‘乞食比丘,得饭干饭麸等,并著一处。佛言:不应尔杂著一处。若是一钵,应以物隔;若树叶皮、若键咨、若次钵、若小钵,麸应手巾裹’。
另据日僧无著道忠大师禅林象器笺‘器物门’说:‘“应量器”内累三个小钵,自大到小,总名鐼子。世尊成道,受四天王四钵,重(合)作一钵,外有四唇。今“鐼子”三,与“应器”重成四唇;盖本(来自)世尊故事’。
禅林象器笺‘器物门’又说:‘应量器又名“头钵”。|日用轨范云:“不得将头钵盛湿食”’。
古时代的‘钵’,还附有‘钵支’。所谓‘钵支’,就是支稳钵身以防倾斜、或使易于捧持的‘垫子、支架’之类。—四分律说:‘钵若不正,应作钵支’。又五分律说:‘比丘以钵盛食,著地翻之。佛言:听做钵支,用铜铁牙角瓦石竹木,除漆树,乃至结草著下,亦听。’
‘钵支’:在十诵律中又叫做‘钵枝’,在僧祇律中叫做‘钵鈙’。
‘钵’本来是出家人的必备之物,不能一日或缺的。不过佛教传来中国,我国僧尼未能实行‘乞食’生活,古今传戒‘戒场’,虽然都还宣扬律制,发给‘钵盂’,但却很少见人使用。时至今日,由于社会潮流激荡、生活形态变迁;出家人早已随顺凡情,烧柴洗米,炊爨渡日了。缅怀那种‘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的云水生涯,又怎能不教人‘望佛兴叹’呢?
下一篇:佛教常用器物:板
香板是什么?香板的来历与作用
‘香板’是用木料做的,类似古代的宝剑之形。它的长度和厚度,都有规定的尺码。它是一种维护寺院清规、惩罚违犯律仪的械具。也兼有警策行道、督勉精进的用意。‘香板’的来历
佛教呗器:钟
‘钟’是佛教的‘犍椎’之一,当初仅仅是作为集众之用的,所以也称为‘信鼓’。—印度在还没有‘钟’的时期,多半是敲击木制的犍椎集众。‘钟’也是报时之器。‘钟’本来只有‘
什么是法器?
请问什么是「法器」?凡是用来庄严、唱诵、伴奏的乐器,如钟鼓、钟板、铛铪、鱼鼓,都称为「法器」。法器的功能主要是报时集众、警策精进,除此之外,也是一种伎乐供养,道场的庄严。
佛教里的海青指的是什么?
‘海青’是我国僧团中主要的服装之一。它的款式: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因此,通常也把它叫做‘大袍’。‘海青’这一名词,在辞源里解释它说:‘吴中称衣之广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