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实宗,以成实论为所依之宗派。又作成论家、成实学派。为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宗祖为中印度之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约生于佛陀入灭后七百年至九百年间,初于究摩罗陀处修学小乘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教义,继而研习大小诸部,乃撰述成实论,批判有部理论,未久即震撼摩揭陀国,王誉称为‘像教大宗’。其后于印度之弘布情形不详。
成实一宗之要旨,其异于俱舍等毗昙之说,最允为特色者,不外于‘三心、二谛、二空’论,即揭出假名心(即执于五阴所成之人或色香味触等所成之瓶等为实有之心)、法心(执于五阴为实有之心)、空心(指缘于无所有之心)等三心,并谓若灭除此三心则可脱离三界。二谛则指世谛(有我)、第一义谛(无我)。二空则为人空、法空,谓‘人空’如瓶中无水,由五蕴和合形成之人乃为假‘人我’;‘法空’如瓶体无实,五蕴则仅有假名而无实体。 本宗所立五位八十四法之法相分别,异于俱舍宗之五位七十五法,与唯识宗之五位百法。即:
(一)色法,有十四法,包括五根、五尘、四大。
(二)心法,即一心王。
(三)心所法,有四十九法,如厌、欣、眠法等。
(四)非色非心法,有十七法,如老、凡夫、无作法等。
(五)无为法,有三法,与俱舍宗之三无为相同。又本宗将五趣至阿罗汉果位分成七十二种修行阶位,称为二十七贤圣。
依据上述成实教义,自教理思想观之,颇有凌驾毗昙之上而时涉大乘之域者,惟古来对此宗之判属仍时有异论,初时,学者皆以成实论为大乘论,或视之为总括大小乘之纲要书,又如僧柔、慧次,以至梁之智藏、僧旻、法云三大法师等,皆无判其属小乘者,故三论学者多视此等成实学者为成论大乘师。其后,北地之法上首判本宗属小乘,继而吉藏于三论玄义中以十义证成实为小乘,智顗、慧远亦以之为小乘,自此之后各家遂判定成实为小乘。 本宗之研究盛行于南北朝时代,尤以南朝梁代最盛,至唐代诸师判其为小乘后,研究者遂日益减少。又推测由于大乘佛教之趋势,十地经论、摄大乘论等之流布,及三论学逐渐兴起等原因,亦促使本宗之衰落。
下一篇:涅槃经简介
什么是业报?什么是因果报应?
什么是业报?业与报业报指的是善恶业因所生的果报,佛教业报理论认为:众生所受的一切苦乐及生活环境等现实,都是由自己造的业所感召的果报,自作自受,业报通三世。一、佛教“业”的
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
释迦牟尼佛往昔为海尘婆罗门时,曾发五百大愿。誓言言辞恳切,愿愿都为众生,字字苦心,皆是慈悲,发心极强震撼心灵。佛陀在娑婆世间成道,是为救度众生找寻自身的智慧珍宝,转迷为悟,出
什么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因能运载无量众生到达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在佛教的声闻、缘觉和菩萨乘的
佛教四大译师
佛教东传中国后,由于经典的翻译,激起佛学思想的研究风潮,促成各种学派的相继成立,开创出中国佛教蓬勃发展的新风貌。在中国佛教史上译经最多、影响最大的有四位译经家,分别是: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