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中边论》中讲到,要成就闻、思、修,必须有十种法行作为基础。十种法行即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思和修。十法行在大乘佛法的修行中非常重要。
《金刚经》《华严经》《般若经》《解深密经》等经典中,一再赞叹读诵、书写经典的功德。
《金刚经》说:“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金刚经》中赞叹读诵受持功德的内容有好几处,由此可见十法行的重要性。
大乘十种法行中,第一就是书写。佛法的流通,最早是靠口口相传,之后古人通过写经使经典得以流通。现在敦煌莫高窟还保存了很多唐人写经,编辑出版了《敦煌大藏经》和《敦煌宝藏》。
此外,北京房山云居寺的《房山石经》也很著名。隋朝静琬大师为预防灭佛毁经,自隋大业年间开始,师徒相传,代代接替,从隋一直延续到明,共经历六个朝代、一千年的时间,给我们留下了几十万块石刻的经版。
今天写经就容易了,只要出资找印刷厂印书就可以,虽然没有亲自动笔抄写,但功德是一样的。另外,还可以制作音像。现在整部《大藏经》只需薄薄一片光盘就全装进去了,真是不可思议。
“二供养”,这里的供养是指供养经典,比如出资印刷经典。“三施他”,也就是把经书送给别人,让别人学习,同样功德无量。“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当别人读诵经典时,你在旁边专心谛听。“五自披读”,也就是自己读诵经典。
“六受持”,对经教开显的义理不仅要读诵,而且要进一步熟悉并接受其中的思想。“七正为他开演文义”,开演也就是对别人讲经,就像我现在给你们讲经一样。
“八讽诵”,熟读或朗诵。“九思惟”,根据经教的义理如理思惟。“十修习”,依教奉行。
佛法的流传必须依靠这十种方式。只有很多人共同书写、供养、施他、读诵、受持、讲说、思惟、修习,才能使经典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所以,佛法在世间的流传和住持必须依靠十法行。否则,佛法经典能够流传下来吗?
十法行不仅能使正法久住,从个人修行来看,十法行也包含着闻、思、修三慧。其中,书写、供养、施他、读诵谛听、披读、受持、为他开演文义、讽诵等属于闻所成慧的内容,第九思惟属于思所成慧的内容,第十修习属于修所成慧的内容。所以说,闻、思、修三慧也是根据十法行建立的。
摘自:《真理与谬论》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济群法师
最好的消业障办法:忏悔
我们过去曾经造了很多种恶业,所以感召到种种果报。我们现在身心不自在,什么原因?就是过去的业力所感召的。我们知道了以后,要忏悔。佛陀讲了一个很好的法,忏悔。忏悔这个词语现
福报从哪里来?福报大小取决于什么?
一个人的福报从哪里来?佛陀在经中告诉我们,福报从让别人欢喜中来。怎样才能让别人欢喜?这就需要从了解众生的特点入手,娑婆世界众生的特点是贪心重,每个众生所贪的对象有所不同,
如何真参实悟,洞明自心,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五灯会元》,各经房仿单俱无,无从购请。但不知阁下求此书之意,故不禁覙缕云:为真参实悟,洞明自心,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耶?抑欲学其一棒一喝,喝佛骂祖,但取口舌辩给,以邀誉于流俗
放下和放弃一样吗?放下与放弃的区别
佛法里面说要放下贪瞋痴,但现实生活是很残酷的,每个人都有生存压力,要去赚钱应付所需,那如何做到放下呢?其实佛法讲不要贪瞋痴,不是不要你去追求,而是说努力过后就好,不要去执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