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譬喻品》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没有究竟永恒的快乐,苦才是人生的主旋律。佛陀在经中告诉我们,人生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包含生、老、病、死、爱别离、怨瞋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无量诸苦,这其中让我们感受最深的即是病苦。所谓“身体健时不知苦,身体病时方知苦”。当身体健康时,我们品尝美味珍羞,饱览大好河山还来不及,哪能体会到人生是苦。唯有病苦来临时,面对同样的美味佳肴,却已索然无味;饱览同样的旖旎风光,却感兴致全无,这时才能体会到无常之苦。
有人说人生不是也有快乐吗,比如天伦之乐,五欲之乐!其实不然,有句话叫“乐极生悲”,当我们获得这些快乐的同时,也在向痛苦倒计时,这叫“坏苦”。例如,饥饿时想吃,吃饱了就觉得快乐,若再吃下去,还会觉得快乐吗?因此,以佛法的智慧来看,这些所谓的快乐会变坏,故其实质也是痛苦。
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不断迁流变幻的万事万物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为追求永恒而产生痛苦,这即是“行苦”。
佛陀教导我们,世事无常,轮回是苦,再美好的事物都会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修道人须时刻“观受是苦”,将苦转为道用,方能了脱生死。
下一篇:孝道是修学佛法的基础
佛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是一回事吗?
由惑造业,由业感苦,因苦生惑,永无了期。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子子孙孙,都要受苦。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一般无宗教信仰的学者的确是作如此观的,他们以为佛教
改变命运要修福修慧 从因缘果报上来改变
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没有福德,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境,经常一筹莫展,所以福报的熏修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一棵树枝叶
孝道是修学佛法的基础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那么对出家人来说,还需要行孝道吗?孝道文化一直以来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
佛弟子该如何与大众相处?
学佛以后不知道如何与大众相处?朋友越来越少?性格也变得内向了?怎么办呢?其实,和合很重要,佛法就强调和合。和合有两种,一种叫理和,一种叫事和。从理上讲,我们来到道场听经闻法,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