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所念的《阿弥陀经》,是专门介绍净土法门的。阿弥陀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信愿行三资粮,阿弥陀经就是讲信、愿、行。
信愿行,净土宗祖师所总结的净土法门之宗要,对净宗行人来讲,信、愿、行三,缺一不可。
信:谓深信依佛言念佛求生西方必能遂愿,有信自(自心有佛性)、信他(信阿弥陀佛实有),信因信果等义。
愿:谓发愿命终往生净土,至彼国得不退转回入此界度化众生。
行:分正行与助行。正行指修念佛,助行指兼修礼诵供养、六度万行等。
明代高僧蕅益大师告诉我们,愿最圆满。为什么呢?有些人有信心对不对?我也相信因为有信心,信为能入,我可以到道场来,我也在念佛,但是他生不起来那个愿心,觉得娑婆世界蛮好的。还有一些人,他也在念阿弥陀佛,但是口念弥陀心散乱,没有信、没有愿。
所以我们要知道,愿包含着信,也包含着行,由信起愿,因愿导行。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清楚的告诉我们,愿包含着信、包含着行。我们看《弥陀要解》里面他这样讲:“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于持名功夫之深浅。”就是你能否往生啊,那就是看你具足不具足信愿。
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出,净土往生在哪里?全凭发愿。我们参加过“三时系念”的同修都知道,往生靠什么啊?全凭发愿。所以我们在《阿弥陀经》里面也看到,佛陀三次劝导大众要发愿,生到极乐世界。历代祖师也苦口婆心,劝导大家要发愿,所以很多祖师写了很多发愿文。
下一篇:变化是痛苦的根源,切莫执着
佛弟子该如何与大众相处?
学佛以后不知道如何与大众相处?朋友越来越少?性格也变得内向了?怎么办呢?其实,和合很重要,佛法就强调和合。和合有两种,一种叫理和,一种叫事和。从理上讲,我们来到道场听经闻法,目的
如何能把佛号念出味道,喜悦念佛?
修何方便能令念佛有味,入喜悦念佛?要把这个佛号念出味道,这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由于我们业障深重,念佛的开始都是念得很乏味的,不是昏沉就是掉举,如同嚼蜡。所以一定要坚持信
佛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是一回事吗?
由惑造业,由业感苦,因苦生惑,永无了期。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子子孙孙,都要受苦。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一般无宗教信仰的学者的确是作如此观的,他们以为佛教
出家的条件是什么?
古人谓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实语,非抑将相而扬僧伽也。良以荷佛家业,续佛慧命,非破无明以复本性,宏法道以利众生者,不能也。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