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东林寺是谁创立的?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的故事
编辑:147小编时间:2022-11-16

 

在景色壮丽的庐山锦绣谷下,面对云蒸霞蔚的罗汉肚、银泉飞瀑的香炉峰,一座千年古刹横卧香谷,石墙碧瓦,梵天巍峨,这就是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东林寺,而创建这座寺院的僧人,则是道安大师的高足慧远大师。

庐山息心

慧远(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附近)人,其生活的年代,正是整个社会处于大混战、大分裂的东晋时期。慧远出身于仕宦家庭,家境优裕。当时,北方政局动荡,当权者统治苛暴,不少富家子弟南下避难,跟随这一潮流。

慧远少年时,即随舅父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博览六经,尤善《老》《庄》。社会的动荡不安,使慧远产生了遁世隐居思想,他想去南方找著名隐士范宣子,但南路阻塞,未能成行。当时,道安大师在太行恒山立寺,讲经传法,慧远慕名投奔,成为道安弟子

道安为其讲解《般若经》,宣称“色”(物质世界)和“心”(精神世界)均由因缘和合而成,虚幻不实,皆是“空”,人们只有通过佛教“般若”智慧否定以一切现象为实有的世俗认识,才能把握佛教真理,得到解脱。慧远听后,豁然而悟,不禁叹道:“儒道九流,皆糠秕耳。”慧远聪明好学,研读颇深,很受道安器重。

晋太元六年(381),已与佛图澄、道安并称“日月星”的佛教栋梁慧远大师,南下罗浮传法,途经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驻足西林寺弘法,短短三年,徒属众广。淝水大战有功之臣、江州刺史桓伊对慧远由衷佩服,肃然起敬,为其建立新寺。慧远带领僧众,缔构伽蓝,剃草开林,增卑架巘,夷峻筑台,疏峦抗殿,万事毕备,命曰“东林”。

东林净土

慧远在东林寺住了三十多年,研究与追求的是佛教弥陀净土思想,宣扬信众只要在现世相信阿弥陀佛的灵力,反复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死后灵魂就可被阿弥陀佛接引,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慧远开辟的这种学佛的“方便法门”,立即得到上层人士支持,并在民众中产生巨大影响。

元兴元年(402),慧远与刘遗民、周续之、毕颖之、宗炳等一百二十三人,在庐山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结社念佛,共期往生西方;又与十八高贤结白莲社,同修净业,标志着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净土宗诞生,后世尊慧远为净土宗初祖,东林寺则被尊为净土宗祖庭。从此,慧远大师净土宗与惠能大师南宗禅并驾齐驱,风靡天下,至今不衰。

慧远驻锡庐山,组织译经讲学,提倡弥陀净土,使庐山成为南方佛教重镇,其佛学研究和佛教活动与北方佛教中心长安相颉顽,称雄一时。当时,许多名僧大德慕名前来,追随慧远,达官显宦、雅士名流也与之交结,甚至自视清高的文坛领袖谢灵运和以跋扈闻名的“擅权将军”桓玄也为之倾倒。

东林寺前溪流“虎溪”,自南向西回流,上有石拱桥。慧远专心修行,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逢送客,从不走过寺前虎溪。有一次,据说与著名诗人陶渊明、道士陆修静说佛谈儒,意犹未尽,边送客,边议论,不知不觉跨过虎溪。这时,寺后山上的神虎吼啸不止,三人方醒悟相顾,欢笑而别。这段佳话,被世人称为“虎溪三笑”。

宋代画家石恪还据此故事,画了《三笑图》,苏轼作了《三笑图后》,黄庭坚作了《三笑图赞》。不过,这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只是个传说而已。因为三人,并不生在同时,自然不可能聚在一起“三笑”。不过,这个“虎溪三笑”传说,实际上是宋代以来,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生动反映。

晋唐以来,东林寺久盛不衰,国内外求经拜佛者络绎不绝。唐天宝九年(750),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前,曾来东林寺驻锡,后偕东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传经讲学。西域佛教界则有“东向稽首,献心庐岳”之说,表现了对慧远大师和东林寺的向往。

日本大坂留学僧人澄图,追慕莲社风迹,于元延祐四年(1317),远涉重洋到东林寺求道,元至治元年(1321)学成归国。临别,寺僧庆哲相赠白莲,以作纪念。澄图回到日本,创建旭莲社,凿池播种莲花,以后逐步栽种到日本净土宗各大梵刹,并在总本山知恩院莲池旁建碑立传,院主灵瑞亲撰《青莲花由绪》,将中日佛教这段友好佳话铭记史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