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多哈达尊者是一位非常有特点的尊者。他出家前是舍卫城的一位农夫,家境非常贫穷。他以牧牛为业,每天就靠给东家放牛来谋生,那个时候放牛是很不容易的。有一天他赶着牛群来到森林,当时天降大雨,雷霆霹雳,是个特别暴烈的天气,这些牛就受惊了,突然一个炸雷下来,整个牛群都吓得四散奔逃,一下子牛群就跑散了。那么大的森林,路径又很复杂,每一头牛价值都很高,跑丢了怎么办?
质多哈达跑了东边顾不上西边,奔了西边顾不上东边,怎么都没有办法把牛找回来。跑了好几天,又累、又饿、又渴,到了崩溃的边缘,无意中来到了一座园林。这座园林非常优美、安静。原来这是佛陀与弟子们禅修的精舍,质多哈达来到精舍前面,因为实在是太累了、太饿了,头晕眼花,他就扑通一声坐在地上。
这时候比丘们出来,看到了又黑又瘦的牧牛人躺在门口地上,他们心生怜悯,就拿了清水给他喝,把托钵回来的食物也分了一部分给他,让他吃饱喝足了。质多哈达得到了这些吃的、喝的,又感觉到僧团的师父们也很友善,给他留下了非常愉快的印象。他就想:我天天牧牛,累死了,痛苦不堪。原来做一位出家人不愁穿、不愁吃饭,生活这么好!于是他就很羡慕,他就请求说:我能不能出家?
比丘们回答说:只要愿意发心,佛法的门是敞开的,每个人都可以发心出家。质多哈达就很开心,当下就做了决定:我要出家。比丘们为他履行了剃度的仪式,他就正式成为一位出家人。出家之后他也挺守规矩的,该乞食的时候乞食,该回来的时候就回来,努力地做一位出家人,毕竟这样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复杂。一段时间之后他还长胖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日子久了之后,他又开始心生厌倦,觉得有什么意思呀,每天都是这样子,一大早就要起床,还要排队去托钵乞食,再排队回来,不许我们游玩,想睡个懒觉也不行。这个时候他又很怀念自己以前在家的生活:有的时候不放牛,躺在家里能够睡到中午,也没人问。想出去喝酒就喝酒,想出去玩乐就玩乐。他突然又很怀念在家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他就还俗了。
但是回了家也不能够天天都是吃喝玩乐,他还得去牧牛,还得要去工作,现实生活其实还是蛮艰难的。过了一段时间,他想一想还是出家好,就再次出家。但过不多久,他又再次还俗了。这样来来回回,他一共出家了六次,还俗了六次。他为什么叫“质多哈达”?“质多哈达”的意思就是“心意不坚定”。“质多哈达”不是他本来的名字,但是因为他一会儿出家,一会儿还俗,大家觉得他的心意太不坚定了,心念漂浮、心智不坚,从此以后就喊他质多哈达了。
摘自:《法句经·心品》偈颂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戒幢法雨
下一篇:莲池大师的出家故事
宴费惠贫,袁午葵寿诞布施救济贫困者
清朝武林人袁午葵,讳滋(武林即杭州),客居昆山,好善不倦。康熙己卯年孟夏(公元1699年,孟夏指农历四月),正值袁公五十岁寿诞。与袁公有交往的士绅朋友,都备办寿礼前来祝贺。袁公无法拒
辨聪僧人为猪送信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有一位法名辨聪的僧人,游方到五台山,时值仲夏,便于清凉寺随僧众结夏安居。当时僧众中有一位老比丘,举止疯疯颠颠,大众都瞧不起他,唯独辨聪对他承事恭敬。结夏安
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弘一大师持戒念佛,以德化人的故事
弘一大师出家后著书立说,广弘戒律,被誉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持戒精严,俭朴惜福,严持“过午不食”戒。平日赤脚草鞋,一领衲衣穿了二十多年,一顶蚊帐破得到处是洞,时而用布补,时而
道融法师护持佛法的故事
当年的长安僧团以鸠摩罗什大师为首,他座下有八位高足弟子,其中有个叫道融的,他的辩才很好,记忆力也很强,内外的典籍都能够记忆下来,觉悟程度也很高。当年有一个狮子国的婆罗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