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梵文gotama,一译瞿昙),名悉达多(梵文siddhattha,意译吉财),属于释迦族。释迦牟尼(梵文sakyamunt)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他诞生于迦毗罗卫国(据推测为今尼泊尔境内泰来地区的提罗拉科特遗址),生卒年月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565至公元前485年。
据佛经说,释迦牟尼出身于王室家族,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他降生后七天,母亲就死了,由姨母瞿昙弥把他抚养成人。他在深宫中长大,过着富足奢侈的生活,受到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娶妃名叫耶输陀罗,并生一子,名罗睺罗。净饭王希望太子悉达多继承王位,但悉达多有感于人生所面临的生、老、病、死的痛苦,希望通过修行,寻求一条解脱人生苦难的道路。
悉达多29岁出家。他先后找阿罗陀迦兰和郁陀仙学习,可是都未能解决他所思考的解脱人生痛苦的问题。便又在摩揭陀国的优卢频婆幽深的树林中苦修了六年,身体日益羸弱,但仍毫无所得。于是他毅然放弃苦行,来到尼连禅河中沐浴,并接受牧女奉献的乳糜,恢复了体力。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静坐思维,终于彻悟了生死痛苦的根源和解脱的方法,成了大觉悟者,即佛陀(梵文buddha)。
释迦觉悟成佛后,首先来到迦尸城附近的鹿野苑,向过去曾跟随他的桥陈如等五位侍者讲述自己经过思考获得彻悟的道理。他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比喻阐述了人生苦恼的原因,以及解脱轮回痛苦和达到无苦境界(涅槃)的修行方法。侨陈如等五人听法后,成为佛陀最早的弟子。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初转法轮”。一般认为,释迦牟尼在鹿野苑为桥陈如等五人说法,并度他们为僧,标志着佛教的诞生。从此佛教有了教主——释迦牟尼,形成了基本教义——四圣谛和十二因缘,成立了僧团组织——僧伽。
释迦牟尼35岁成道,80岁去世,在长达45年的时间里,他奔波于各地传教说法。传教的范围主要在恒河流域地区,东至瞻波,西到摩偷罗。传教过程中广收门徒,使僧团组织逐渐扩大,结交国王和商人,佛教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后他在北印度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娑罗林中去世。纵观释迦牟尼为求真理而奔波的一生,并没有什么神秘色彩。
相传佛陀去世后的次年,其弟子举行了第一次结集,将佛陀一生说教的内容会诵集成,形成了早期佛经《阿含经》(梵文agamasutra),约公元前1世纪由小乘佛教徒整理成文字。经文中以释迦牟尼的事迹作为阐述教义的背景资料,这样就产生了简单的释迦生平事迹,虽然加进了神化笔墨,但释迦仍是人间教主的形象。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昔时有一婆罗门弟子,名日善慧,于参访途中,至莲花城,闻燃灯佛将前来莲花城说法。善慧欲以鲜花供养燃灯佛,然国王已囊括全城鲜花以供养燃灯佛。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佛在世时有一位非常悭贪的长者,佛想度化他,先后派大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等诸大弟子,次第到长者家乞食。长者见有人来乞食非常不悦,心生反感,所以各位尊者都一一被拒绝了。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人物故事]作者:未知[投稿]放大字体正常缩小关闭网站推荐:老牛舍身救落井女童爱心捐助割肉喂鹰的典故佛陀故事:松弛有度才是修行金刚经持验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佛说:“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虽身在贪念、五欲、嗔恚、愚痴各种烦恼中,但本具有的如来藏(佛性)常无染污,德行法相充足完备,与佛相同。譬如有天眼的修行人,见到花苞内诸佛化身结跏跌坐。若除去众生无明、业障、烦恼、习气的萎花,便得见如来智慧、自在无碍的庄严佛身相。所以,为除灭众生烦恼,显现佛性,莲花有如此神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