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导信徒,向来有两方面:一是内修内观,即借着佛陀教导的真理,改变过去的执着、放下自我,在明因识果中反观自省、息心静虑。另一方面则是实践门,广修供养。这里的供养指的不是钱财供养,而是身做好事、口说好话、意存好心的全方位供养。
如依上述理论上来说,不应该会出现「学佛导致家中气氛不佳」的情形,因此问题可能不只是先生单方面的,还包括夫妻双方对学佛的认知。
因此必须平心静气地分两条路线来分析。先生方面,他所亲近的是否为正信道场?学佛的目的是否正确?是否学佛太急进……太太方面,是否不赞成先生学佛?是否刁难阻碍?是否给予压力……夫妻双方做好沟通,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其余诸如朋友、旅游、联谊等都是枝末,根本问题没有解决,而去在意枝末问题,也于事无补。
其实不只是学佛,夫妻间常因学习的方向不同而衍生问题,比如太太想学跳舞,先生没兴趣,甚至反对,或者时而言语讥讽;先生喜欢爬山,太太没兴趣,因此认为先生只顾爬山不顾家务等等,这都是主观意识作祟,忘了婚姻有互相照顾扶持的责任和义务。夫妻是生命共同体,建议你试着去了解、融入先生的信仰。
学佛者若肯定佛法的好,就应该以身作则,让亲朋好友见识到本身善的转变;佛法是用来实践,而不是用来衡量,若真要衡量,也是用来衡量自己,做到内自省的工夫,而不是衡量别人、约束别人。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大觉文化
下一篇:在家信众应如何看待爱情?
不要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
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会把父母的无私付出当做理所当然,孩子不会觉得父母辛苦,不容易,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是父母应该做的。卢梭在《爱弥尔》中一针
佛教反对离婚吗?佛教对离婚的看法
佛教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离婚。不支持离婚是因为离婚必将导致夫妻双方、子女,以及父母受到伤害,这与佛教的慈悲精神相违背。其次,离婚违背了自己当初发誓永结同心的誓言。再次,离
夫妇之道重在随缘,随缘婚姻才会幸福
夫妇之道,重在随缘一对夫妇接受婚姻心理咨询,社工问丈夫:“假如这辈子你只能买一部喜欢的车,不能换,你会如何保养这部车?”丈夫很兴奋地说:“我会用最好的机油、准时保养、常常洗
要因信佛的缘故而使家庭更加和乐
一个居士,虽然皈依了三宝,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该照着俗人的生活轨范去生活,而且要比没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积极、更和谐、更美满、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唯有如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