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从巴利佛经中的“arahanta”看老庄之“圣”
编辑:147小编时间:2022-12-29

 

提要

本篇将南传佛教巴利佛经中的"arahanta"(汉译:阿罗汉)与汉语"圣"进行了系统对比研究:分别穷尽分析了它们在《老子》、 149次、郭店楚简《老子》12次,共有8种不同含义。"arahanta" 词干词产生于"araha"词根,在《长尼迦耶》中从"araha"词根生成的不同词类共有568个,共有5种含义。 基于以上量化统计,本文完成了如下研究内容: 一、系统对比了"圣"和"araha"词根的意义异同,并指出"圣"的6种义项中的3个可以跟 "araha"词根产生的"araha"和"arahanta"词干直接对应,即"圣"字具有"听闻"、"儒、墨家的圣"和"道家的圣"等义。 二、揭示了"圣"和"arahanta"(阿罗汉)在基本用法上存在的差异主要反映在本义、概念起点和"圣"和"arahanta"的标准判断等方面。 三、通过语境内容以及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把"道家的圣"和"儒家的圣"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道家的圣"具备"无为而治"、"无所偏爱"、"大公无私"、"纯真朴实"、"知识广博"和"内心宁静"等6种内涵;揭示道家心目中的"儒家的圣"具备"为大盗守"、"反害天下"、"毫无价值"和"推翻道德"等"恶性";"圣"字更明显可以包容对立的意义,似乎应有反训现象。 四、以"arahanta"的深层内涵为参照,揭示了"圣"作形容词所具有的"明智"义。

正文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至今形成以儒、道为主的国际性思想主流。虽然在过去出现百家争鸣,甚至儒、道学派理论也千差万别,但儒家和道家终于演成中国传统哲学主流派别。两家对自己理想的人物现象看法虽然不尽一致,却共同营造了一个由"圣"字所涵盖的重要范畴。我们认为早期中国传统文化中"圣"的概念很特殊,不仅具有哲学含义,还有独特文化意义。所以得到不同学派在某种层面上的一致认同。与此同时,如今传统印度文化一直在变化之中,各个教派也一直保留对理想人物的不同观念。虽然如此,他们眼目中的理想人物也跟中国的"圣人"多有相似之处。古时候把他们叫作"适于被供奉的人物",这是因为他们被认为对社会有着指导性作用。"适于被供奉的人"巴利文作"arahanta"(汉译:阿罗汉),由"araha"词根生成。据巴利文佛经记载,"arahanta"词的来源并不属于佛教本身。当时此词与"圣"同,各家都希望自己被称作"arahanta",不过各家对该词也每有自己的独有解释。因此,研究"圣"和"araha"词根的语言、文化和哲学等层面,有利于挖掘人们洞察它们不易为人察觉的深层内涵。

一、    老庄之"圣"的意义系统分析

《说文解字》曰:"圣,通也。从耳呈声。",意思是"圣,双耳通顺。从耳、呈声。"其字形甲骨文作"",金文作"",象人上着大耳,从口会意。不少研究者考释得出结论为听、声和圣三个是同源字,开始只有一个字形。李孝定先生认为"圣之初谊为听觉官能之敏锐;故引申训通;贤圣之义又其引申也。......听、声、圣三字同源,其始当本一字。" 徐中舒先生对"圣"字的解释也如此。 法赵诚先生认为"甲骨文的圣字写作,从人突出耳朵,旁边有一个口,当表示有所听闻之义,当是听闻义之引申。 ... ... 由此可知,卜辞的圣、闻、听在某一种意义上相同。也就是说,圣的本义是听闻。" 尹黎云先生认为"圣和听古文其实是一个字。甲骨文有,耳下增人。人与 可以通用,如望字甲骨文或从人或从 。声 ... ... 非"从耳,殸声"而是在(聽、聖)之上增殸以足意别字。" 以上种种解释,如"双耳通顺","听觉官能之敏锐"或"听闻"等三者在意义上大同小异,都与听闻有关。根据古文字形和以往考释,不难决定圣的本义就是"听闻",开始只有""字形,且听、声和圣三个是同源字。

在老庄著作中"圣"字的哲学价值是毫无疑问的。从词义或字数等方面来看,它是典型的哲学关键词。初步的研究结果《老子》共有32个"圣"字,《庄子》有149个。除此之外,郭店楚简《老子》也有12个"圣"字。尽管如此,传世《老子》和《庄子》等著作中,我们没有找到"圣"字的本义即"听闻",但郭店楚简《老子》仍然保留着"圣"字的本义。这部珍贵的出土材料中只有1个"圣"字具有"听闻"义,如:

"视之不足见,圣之不足,而不可既也。"《郭店楚简老子•丙本》

之外,郭店楚简《老子》中"圣"字还有"声音"的意思。人人皆知耳朵被闻之乃声音。因此,"圣"字从"听闻"直接引申"声音"。传世《老子》已失去其义,却在郭店楚简《老子》中具有2个"圣"字已有"声音"义,如:

"音圣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大方亡禺,大器曼成。大音祗圣,天象亡坓。"《郭店楚简老子•乙本》

听别人的指导并向他们学习是古代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古人认为越听越聪明。于是至今听闻手段受教育普遍被认可。实际上,听从前辈的是传统教育的基础,也是古代文化教育的特点。不难发现在上述背景下,"圣"字从"听闻"又引申到"聪明睿智" 。在老庄著作中"圣"字的意义源流研究展示该字包括两个层次的"聪明",分别是普通"聪明"及儒家的"聪明"。《庄子》具有1个"圣"字包含普通"聪明"义,如:

"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庄子•说剑第三十》

其他"圣"字都具有儒家"圣知"的"圣"即儒家的"聪明"。聪明是人类跟其他动物分化的基本标准。但是,老庄学派否定儒家的聪明和智巧即"圣知" 概念。解释"绝圣弃智"时,陈鼓应先生指出"‘圣’字在《老子》书上有两种用法:一为圣人的‘圣’,乃是指最高的修养境界;另一为自作聪明的意思。这里的‘圣’即属于后者。" 在老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圣知"即"儒家聪明"的批判态度。"儒家聪明"的特点为"闻而知之",指出了"圣"与"听闻"之间的关系。此义乃于普通"聪明"所引申。《老子》只有1列表示"儒家聪明",如: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老子》第十九章

《庄子》中共有9个圣字含有儒家所指的"聪明"义。在字的用法来看,有的用讽刺儒家学说,如下面的第一列,但大部分用批判其学说: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庄子•胠箧第十》

"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矫矢也!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庄子•在宥第十一》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庄子•天道第十三》

老庄学派认为其他学派即儒家、墨家等指的圣人是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但并非真正的圣人。他们的能力超越普通人,但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被坏人利用或者挪用他们的知识。特别是庄子认为所谓圣人的害处比好处更多。他们害了天下,成了大贼的助手,推翻了自然大道。总而言之,庄子认为推广圣之道对天下无有帮助。根据词义引申关系,"圣"字从"普通聪明"义引申"儒、墨等的圣人"。《老子》中没有"圣"字具有上述义,却《庄子》共有4个,如:

"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庄子•胠箧第十》

"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庄子•说剑第三十》

  • 老庄故里在亳州 道家文化发源地在皖北
  • 试析老庄对葛洪道教思想的影响
  • 道教天人同构思想探微
  • 读蒙文通先生《佛道散论》一则
  • 成都青羊宫老庄书院11月讲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