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创造、继承、发展了道教文化的道教圣贤及善男信女们,感念他们对信仰和真理的无悔追求、坚毅抉决及道教文化为华夏民族繁荣富强之路提供的不竭动力源泉。拜谢历经8000多年来用生命和智慧使道教文化得以传承到今天的道教先师及十方善信们,他们将永垂道史。揭秘 的开山鼻祖,老子就是道教的集中体现。
关于三教与道的关系就比较明了,即个体与整体,三教共同构成了老子道的全部,三教体现道,道通过三教来发挥应有的济世利人的作用,余也不敏,天资鲁钝,谨将《道德经》中有关三教的部分内容,以(一)《道德经》与全真教;(二)《道德经》与正一教;(三)《道德经》与数术教等三项为题,写出如下,求教于高明之士四、 长生久视与全真教(金丹教)
《道德经》中对"三元丹法"的总体描述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现以(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二)人元金丹,阴阳修炼;(三)地元神丹,铅砂烧炼为内容:(一)天元大丹,清静修炼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此处是天元丹法,清静修炼原理依据。看透雌雄得失,不与世俗争锋逞英雄,甘愿以阴雌的柔顺、清静的心态自守。这其实便是道家所说的清净炼心术。能达到这一境界便可称为"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则是说成为天下那些小溪一样,不与世俗往来,清心自守,清净无为。就会永远找到正确的道路而不会偏离,就会让心性返回到婴儿时期。全真派盛传其说,有《邱祖小周天歌诀》"静极而动兮!一阳来复",与《道德经》"为天下溪"是一致的。重点在一个"静"字上。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曰:"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私自认为上就是天,为天丹,病就是病。第一句知不知上?是问号,因为《老子》是以"长生久视之道为业",是讲的修炼问题,上即是头为天,也即是问的知不知修炼大元天丹这个却病延年的方法。"不知知病",如果说不知道修炼大元天丹的事,就知道还有生病的可能。所以老子说"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者,是以病为病,即特别重视生病的可怕性,注意修炼预防其病,即可以不生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者,第一,圣人是得道之人,故"圣人不病"。第二圣人是觉悟高的人,防病认真,认识疾病也透彻,修炼大元天丹,不会生病。主要是重视疾病,把病当成了病,勤修防病,自不生病。(二)人元金丹,阴阳修炼
人元金丹,阴阳修炼,或称双修,以人身体为"鼎炉",以人的"精"、"气"、"神"为药物,通过一定的、特殊的修炼过程而形成具有特异性质的、升华了的人体"精"、"气"、"神"的圆融体-丹,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白守黑是天下万物的法则。什么是知白守黑呢?举例来说,阳为白,阴为黑、白天为白,黑夜为黑、运动为白,静止为黑……总之,天下万事万物皆是通过"守黑",才能使白更加强大兴旺。遵守这条天下万物的法则,就会永远找到正确的道路而不会有差错,就会重新回到无极的状态中。无极状态,便是道教所说的大罗金仙这一境界,也就是内丹修炼家所说的纯阳之体这一境界。
《老子》第六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此句承前章"守中"而来,层层逼近,脉络昭然。此章论述点出了个"神"字,鲜明地是针对前章中"刍狗"死物而言。然"谷神"二字,颇宜反复推敲,全章不过阐述谷神之内容,谷犹坎也,神犹离也。实为神气融为一体。《胎息经》曰:"若欲不死,神气相注"即是"谷神不死"的注脚。玄牝之门,其实玄即离门,牝即是坎户,离日坎月,万物由生,阴阳进退伸屈,万物随自然新陈代谢。惟将离中真阴下降,坎宫真阳上升,两两相会于中黄正位,久久凝成一气,身心两泰,眼中有智珠之光,心内有无穷之趣,如金玉之清润缜密,无可测其隙漏者,然非以外之呼吸时时调停,周编温养,则内之神气难以交合。
(三)地元神丹,铅砂烧炼
地元神丹,通称外丹。烧炼服食以求长生,为道家的本旨。通过真实的鼎炉烧炼"铅"、"汞"等自然药物(多为金石类矿物),通过一定的特殊手段而炼成的金石丹物,这样炼成的丹物也具有特异的性质,但服食很有讲究,要配合内炼进行才有特殊的效果-却病延年、长生久视。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看透荣辱得失,不与不与世俗争锋逞英雄,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便可称作"为天下谷",不与世俗往来,烧汞炼铅,恒常之德容天下万物。遵守这条天下万物的法则,就能重回到淳朴之心。
五、 长生久视与正一教(符箓教)
《奇门遁甲》是传统的数术预测学之一,它与"太乙"、"六壬"等合称为"三式之学"。《道德经》中有多处关于奇门遁甲、符咒,章节的描述,《奇门遁甲秘籍大全》中载有踏罡步斗,丁甲符箓等。《遁甲演义》、《景佑遁甲符应经》等也有少量神咒内容。实际上遁甲之学是用数术预测,用符咒解惑,数术属于初级阶段,符咒驱遣属于神话截断。老子是黄帝学说的集大成者,奇门遁甲术在《道德经》中有多处描写,今以(一)隐身无患,道高无上;(二)趋生避死,趋吉避凶为题目抽出几处写出,求教于术士方家!
(一) 隐身无患,道高无上
《道德经》第十三章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得宠或失宠就惊慌失措,像大祸临头一样。什么是宠辱?宠是指褒扬、偏爱,宠欲人知,不是真宠,故宠为下。得宠或失宠就会惊慌失措,叫做宠辱若惊。
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惊慌失措及灾祸,是因为我有身体;若我没有身体,我又有什么灾祸呢!这就彻底指出了有身乃是患根,无身即可无患。吾人既已有身,如何才能无身?若是说灭身可以无患,而吾又何存?实则无身有术,即隐身之说。《道德经》是经典全生论著,全生包括内以养生延年,外以摄生驱患亦称奇门遁甲术,此乃趋吉避凶、趋生避死之术,隐身乃摄生之术。佛家追求涅槃重生、灭身既无患;可见不得《道德经》之要义,仅此一处孰高孰低亦显而易见。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所以将个人的利益融于天下,贵天下若贵其身,爱天下若爱其身,这样的人才可以将天下寄托之。道教贵以身为天下,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可托天下。道教是地地道道的华夏名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家园,也许正基于此,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今附上道教爱国经文一篇,其余不胜枚举,再此不赘述。
上坛齐举步虚声,祝国迎祥竭寸诚。
当日陈情金阙内,今朝香霭玉炉焚。
皇图巩固山河壮,帝道遐昌日月明。
万民瞻仰尧舜日,岁稔丰登乐太平。
香供养常清常静天尊
(二) 趋生避死,趋吉避凶
《道德经》第五十章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此章内容,明显为古《遁甲》式。《老子》第五十七章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后世"奇门"之名源于此。"出生入死",乃《遁甲》中的生门死门。所谓"生在生兮死在死","出生入死各有其门"。"徒"为徒步,走向。十有三,即十分之三。《遁甲》用十天干布于九宫之内,三奇六仪有定位,唯六甲隐于六仪之中而无定位,故称遁甲。三个十分之三,已尽九宫之数。休开生为三吉门。死惊伤为三凶门,景杜中三门或吉或凶。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出生时生命就已经奠基了!据说:"听说有善于摄生的人,可以人为改变的。走出死门而进入生门。这样,陆地行走遇不着兕虎猛兽伤人,进入军队也不被刀刃杀伤,兕虎虽猛烈,找不到对象用其爪,兵也无处用刃施杀。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没有走入"死地"去的原因。"这个"无死地"的内容颇富神秘色彩。唯有用《遁甲》说近乎原意。也明白地表示了"摄生"一词之内涵,为趋吉避凶、驱灾除患之术。老子甚慎重,而以"盖闻"二字引述之。七、长生久视与数术派(天文派)
《汉书.艺文志序》曰:"数术者,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史官之废久矣,其书既不能具,有其书而无其人。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盖有因而成易,无因而难成。"可知古代占筮与数术均设有专职机关掌握,不准传入民间。其官一废,则气术亦绝,遂形成了"有其书无其人"的局面。纵有其书,得不到人指点,亦难弄懂,后世读者更难知道三易之法,特别是《连山》、《归藏》之法了。世上既有"连山"、"归藏"这两门学问,而又名闻千古,岂无蛛丝马迹可寻。《三字经》中曰:"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现以(一)源于归藏;(二)立天之道;(三)立地之道;(四)立人之道;(五)九层之台为题,将余整理前人相关资料写出,求教于道教弟子!
一、 源于归藏
致虚极,守静笃。
下一篇:道教素食文化
周纯白:关于体道夏令营的看法与建议
世俗人看待宗教人士,总带着高三分、疑三分、迷三分的劲头。所以说高三分,是因为"无知",这个无知并非贬义,却是真正的字义,对教职人士的日常生活无知,对他们的衣食起居无知,甚至对
[成都]《道教从这里走出》
这首旋律悠扬的乐曲是青城山道士张孔山的古琴曲《流水》,1977年被选作东方古典音乐的代表,和西方贝多芬的交响曲等世界名曲一起,装在宇宙飞船"旅行者2号"里,作为地球上人类的一
周纯白:茶道的精神
尝见今日之茶会或乖张或沉闷,皆失饮茶之趣,甚者沦为器物陪衬。呜呼。茶风何在!近五年来‘和风’大盛于茶界,虽有审美补益,却失茶味可爱,个个以摆弄茶具为荣,人人以建和室为雅,气氛
二十四治访道记:天师道鹤鸣山治
鹤鸣山又称“鹄鸣山”,是早期天师道二十四治之一,并且地位相当高,因为这座山传为太上老君封张道陵为天师的地方,后世尊称“道源”。唐末五代高道杜光庭(850–933)在《洞天福地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