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箓,又称道箓、法箓,是一种记载神吏神将名箓的文书。天师道的授箓源远流长。按《太真科》及《赤松子历》所载:“汉代人鬼交杂,精斜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密要,救治人物,天师遂建二十四治,敷衍正一章符,领户化民,广行阴德。”早期道教入道采取交米登箓和蓄养弟子的办法,北魏寇谦之在改革道教仪式时,改在道场上用授箓的方法,接受入道者,开授箓的先河。
正一派法箓历史记载
据《隋书·经籍志四记载:“道教授道之法,初授《五千文箓》、次授《洞玄箓》、次授《上清箓》。箓皆素书,记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期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授者必先斋戒,然后赍金环一,并诸贽币,以见於师。师受其贽,以箓授之,乃剖金环,各持其半,云以为约,弟子得箓缄而配之。”这说明授道的程序。
又据《正统道藏·正一法文外箓仪》说:凡授《更金》(箓)五年,得进《一将军》(箓),四年《十将军》,三年《七十五将军》。二年《百五十将军》。一年若治行庸愚,无长进者,悉又倍年。三倍无功,不知见德,直置而已,都不合迁。其中聪明才智秀异,功德超群,不计年限。这说明授箓的级别和授箓的条件。
正一法箓的发展过程
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三元传度普说》中也说,正一法箓是太上亲传与祖天师的,所降的盟威诸箓,一方面“盟誓外邪”,一方面“内正一炁”,对外要驱除邪魔歪道,对内要修行自己。《天师教戒科经》中说:“修行正身,真气来附,邪恶皆去”。我们按照正道去修行,自然就会有真气来附到自己的身上,邪恶也就离你远去,勤持于“内正一气”之功,自然得成真正。
正一法箓的传授,早的时候,老祖天师及嗣师、系师时期,曾设立二十四治,并在二十四治中取每年的三会日,即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为道民授诸法箓。《赤松子章历》说:“此日要上章受度法箓。以正月七日是举迁赏会,七月七日是庆生中会,十月五日是建功大会。旨在消灾散祸,以祈景福,宣教正籍。”到了第四代天师回龙虎山,改为三元日授箓,开科范以为常。由此,授受法箓便成为道教的传统。
史书记载,北魏寇谦之曾在京城设箓坛为当时的魏世祖授箓。唐玄宗召见15代天师张高,命在京师设“传箓坛”,当时很多文人道士,都受过箓,如李白等。宋朝时编道藏的王若钦曾经向皇帝建议,敕24代天师张正随在京城建授箓院,想通过授箓院来培养道士,相当于今天的道教学院。所以,传度授箓的传统从老祖天师一直传到今天。
正一派为什么要授箓
据道书解释说,各种箓都有神灵,授箓之后,可以召请天兵天将,以治精鬼,消灭灾祸。作为正一道士,不授箓就不能做道场,就无法遣使箓中的兵将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三洞修道仪》说:“授正一法箓,方可以为人章醮。”因为只有得授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职。道教称“名箓天曹,乃有道位”。
有了道位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到天庭,才能得神灵的佑护。授了箓还必须熟读背诵箓文中排列的众多天仙、地祇名号,作为做法师的凭仗,随时召请。授了箓,才算进入道阶,名箓神真之境,成为真正的道士。
按道教中的正一派的观点,道士只有在获得了箓之后,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职,也才具有了差遣一定数量护身神兵的权力,因而才能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否则就无权遣神役鬼。
正一派授箓的意义
1
道教的箓是有其含义及功用的。在《云笈七签》中记载:“箓者,三天妙炁,十方神仙,灵官名号,与奉道之人修行。”这里说的就是把上天的仙官、神仙的内秘与名号等不公开传的内秘的书文传授给奉道者,以方便奉道人去修行。通过授箓,我们就可以沿着这个升真的航梯,通过修行,最后成为仙宫的神仙灵官之一。因此,“箓”首先可以引导人们修行。
2
其次,箓可以明证道位。明证道位有两个方面,第一,《三洞修道仪》中说“授正一箓,方可以为人章醮。”就是说授完箓以后才是法师,才可以去主持斋醮活动,因此授箓很重要。为什么授完箓以后才可以去主持斋醮活动?因为授完箓以后,才有神职神位,才有自己的心印心将。授箓是为了明确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有了神职之位,在主持宗教活动中通过变身,通到神仙那里,这样我们上陈表章才能上达到神明。
3
第三,道经说“生无道位,死为下鬼”。也就是说在生的时候就应有一个道位,即奉道修行的神职之位,这样死后就有了上升之路而不至于沦为下鬼。从表象上来说,授箓以后,我们就有了一个道位,在仙宫里有了一个名号、位置,通过我们的修行,最后就能成真成仙,归位到那个地方。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积功德,要度人济世。反之,如果不做善事,有那个位置也没用,因为你“不正”,你奉的已经不是正教了。也就是说,这里面是有修行要求的,如果我们不去行善修行,这条路就不通。
4
其四,箓的种类很多,同时具有神圣性。我们都想授箓,但箓是分为很多阶的,有给道士授的,也有给信徒授的。据明朝《当代天师府缴箓告示》中记载:“窕其数者,有七十二阶之法箓,究其目者,八三二十四品之灵文”。
三洞进品修行;紫薇延禧集福;盟威则修真悟道;都功乃入道之门;大洞,益发微蕴奥义,聚敛身中之造化,剖明天地之玄机;血湖,解女人产污之衍;妙戒,惩凡人将来之过;五雷虽小,法司宪刚,可以呼风唤雨,召雷役将;文昌,荣登仕路;生天,拔擢沈沦;童子,延生开通关煞;金桥,却害解厄求嗣;更有三官、北斗、玄坛、等箓,皆为度厄、消灾、延生、保命。其余箓轴甚多,就不一一列举。
道士法箓品阶,如唐朝有七阶,正一、洞神、高玄、升玄、洞玄、三洞、大洞。宋元之后改为五阶,即都功、盟威、三洞、五雷、大洞、上清(三清)三洞。这在一般人看来应该是得受的品阶越高越好,但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因为授受的品阶有规范和要求。经书中早就说,“初门不可顿受”,初入门的时候不能马上就去授箓,按照现行规定,必须要参加皈依传度仪式,成为一名学徒道士。三年之后持戒惟谨,品学兼优者才能参加初授箓,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若修奉有功”,才可以升授,升到“太上正一盟威经箓”,然后是“上清三洞五雷经箓”。但是必须有功,有功才可以升箓。
“上古真人寻按经箓,唯受一二阶,修行便登上真”。所以授箓不在进升的高,也不在进升的快。有的人一入道门就要授箓,有的人没有功就要授到三洞五雷经箓, 虽然名得到了,但是没有功行,是会适得其反的。所以经中说“不明修行之由,于身未能有益”。而其要“道在用心真”,我们修道,心要真,即真一不二,如果再加上“而又正修行”,以正的道路去修行,这样才能“契合于道”,与道合真,“其应如神也”,这样才会有神来感应。所以授箓不在快、高,而是要按规定来循序渐进,有功有行才能“更升”。
5
其五,授箓是要促使人“戒律情性,检束身心,止塞衍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怎样才能做到?很多经典里面都有这样的内容,比如说,《度人经》里面有“十不”: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这些都是这样的要求。《道德经》里面讲:“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些都是很重要,是很高的要求。另外,道经里面说,授箓也要受戒,先受三戒、五戒,再受八戒、二十七戒,我们现在是受五戒、九戒,就是让大家通过戒律捡束自己,止塞邪伪是非,制断诱发恶的根源,使我们向善的方面、契合道的方面发展。
6
最后,授箓还是一个促进我们学习的过程。在授箓过程中,我们要诵《道德经》、《度人经》、《三官经》,还要讲经说法。传统上授箓则还有规定,除了要有功德之外,与积学也有联系。授正一盟威箓的箓生,必须通正一部的经典。升上清五雷经箓,就要通上清部及洞真部的经典。其所授的箓与对箓生的要求是成正比的,就像我们现在读书一样,中学大学、硕士博士都是有要相应的学识水平要求的。因此,这也是促进我们学习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学习经典,提高宗教素养。
下一篇:返回列表
什么是斋日?是每个道教徒都要重视的日子!
斋日,是在特定的某一天、或祖师圣诞、或斋醮科仪,道教徒必须严格按照道教仪范,所规定内容行事的日子。我国古人在祭祀前,必须清洁身心,戒慎行为,诚敬乃事,这样才能有感神仙,达到祭
道士常服为什么多用深蓝色
今天我们看到的道教的常服多以蓝色为主,但是一般关于道教服饰的记载都说道教服饰多以青色为主,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人类对于颜色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人认为“
世界上真的有神仙存在吗?
一、神仙存在否1 100%存在。朱元璋杀了很多人,命令下属用火烧周癫两次不死,关起来1个月不吃饭不死,用水淹不死,不得不服,亲著《御制周癫仙人传》。这是一个很硬的证据。曹植著《
道经师宝印,为什么可以通用于所有文疏?
经常参加道家法会的人们会知道,在给天尊奏请文疏的时候都要盖上大印。道教的印有很多种,但道经师宝印却是可以通用于所有文疏的。这背后有什么深意呢?所谓道经师宝,即道家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