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道门
承负到底由谁在记录和执行?
编辑:147小编时间:2022-12-29

 

承负是中国本土的观念,出现自《太平经》中,承负观念对道教信仰和中华民俗心理的影响十分深远。它不同于基督教的原罪,也不同于佛教的业报,是道教特有的思想观念,卿希泰先生认为它是“道教立教的一种理论依据”,在道教思想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承负”的源头

实际上,在殷墟卜辞中就体现出承负观念了。后来的经典《尚书·洪范》有“惟天阴鹭下民”,说的是上天依据个人行为善恶在冥冥中决定其贫富寿夭;《易·坤》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更明确地反映了此观念。

《后汉书·襄楷传》载:“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现杂语。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臧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

东汉末年《太平经》已经广为流布,承负概说也随之流传开来。

《太平经》的承负说

《太平经》首次提出“承负”概念,既有对恶的积累,也有对善的传承。承负的基本含义是个人积蓄善恶,久相传承,影响自身及子孙的命运。

《太平经》多处对承负进行解说,其卷三十九《解师策书诀》云:

真人问天师:“不知承与负,同邪?异邪?”答曰:“然。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负也,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

《太平经》还把承负作为一个更具社会普遍性的问题来谈论,不仅黎民百姓有承负,君臣也有承负,帝王臣子的承负比黎民百姓更为久远:

承负者,天有三部,帝王三万岁相流,臣承负三千岁,民三百岁。皆承负相及,一《太一起,随人政衰盛不绝。

帝王承负的灾厄众多,于是天下乱纷纷难见太平。《太平经》以致天下太平为己任,注重为帝王解除承负之厄,使天下复得太平。这也是甘忠可、夏贺良、宫崇、襄楷等人冒着生命危险一再向朝廷献书的内在动力所在。

《太平经》将承负推而广之,认为天地和一切自然事物跟人和社会事物一样也都有承负。人承负天地,是说天地运行发生错乱,人承受其灾害。如《五事解承负法》云:

“天下云乱,家贫不足,老弱饥寒,县官无收,仓库更空。此过乃本在地伤物,而人反承负之。”

这里的“五事承负”,指的是土地伤物、邪伪不实之说、谎言欺世、山川草木所造成的自然灾害和四时五行造成的承负之灾。“五事”包括了自然和社会的各种事物,承负涵盖了宇宙万象。

承负并不是外力的报应

承负并不是一种他力、外力的报应,《太平经》中各种人的承负都有善恶积累这个内因在起作用,是对个体或家族的过去善恶的报应。而且,上天并非事必亲躬,善恶的记录、拘校、奖罚(报应的执行)大多是由众鬼神操作的。

《有过死谪作河梁诫》说,记录承负的诸神包括山海陆地、诸祀丛社、舍宅诸守、司农祠官(其他书中还提到三尸神、司命神等),还有大阴法曹每年岁末要拘校账簿,核算此人的善恶累积,“计所承负,除算减年”,地阴神、土府神“收取形骸,考其魂神”,罪过多的至死,罪不至死的要“谪作河梁山海”,其他也“各随法轻重,各如其事,勿有失脱”。

众鬼神为天帝所驱使,无时无处不在注视人的所作所为,“天有教使,奔走而行,以云气为车,驾乘飞龙,神仙从者,自有列行,皆持簿书,不动自齐”,所以对善恶的记录和对承负的执行毫厘不爽。

(参考文献:黄景春.“承负说”源流考——兼谈汉魏时期解除“重复”法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06):103-109.)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