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张天师传授的符箓类型很多,主要有两种,太上延禧箓和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
就是从太祖朱元璋开始,明朝历代皇帝都请受龙虎山张天师的法箓,张天师传授给明皇帝的是太上延禧秘箓,据说佩授这种法箓可以延年益寿。因为按照张天师法箓的说法,世人只要接受了道教的经戒,佩受道教的法箓,即使没有依法修行,也可以不做下鬼,生命就会轮转不灭,与道长存。因而从北魏、唐、宋以至于明,几朝的皇帝皇室都要请求受箓,寻求神灵佑护。
所谓的太上延禧箓,即是道教中的黄箓大醮,此醮帝王、庶民皆可修崇,凡星宿错度,日月失昏,疫疠盛行,饥馑荐臻,死亡无告,一切事物,皆可祈禳。
这种太上延禧箓的设置规范是:“设坛与重坛,广狭门户同于金箓,但围坛四面安十灯、十门、三香火。十方纹缯之信,庶人一百三十六尺,诸侯丈数,天子匹数。金龙十枚,枚重一两。行道礼谢二十方,日数如金箓,随四时之制,事竟,投龙于水,又埋于山,余纹缯散为功德。”按照道教经典《云笈七签》解释,道徒必须受箓,因为受箓其目的在于“戒录情性,止塞愆非,制端恶根,发生道业。”所以,授箓是道徒“从凡入圣”之阶梯,“修证真仙”的必要途径。到了明代之后,正一派之符箓得到了帝王的优礼与御用。除了太祖朱元璋命张正常传授法箓,成祖、宣宗、英宗、孝宗、世宗等也传受法箓。这些帝王受箓的目的,多在于延年益寿。虽然他们贵为帝王,但是其受箓的仪制一般按照《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和《大明御制玄教乐章》等进行,箓文中一般以张道陵、张衡、张鲁为祖、玄、真三师,以张正常、张宇初、张宇清为经、籍、度三师。其受箓规模宏大,一般情形是,先斋戒,然后赉金环及执币,以谒见其师;弟子誓盟发愿谨持箓奉行,若有违者,甘受惩罚。尔后,师徒告盟天地,立誓三官,并破券分环,各持一半,以为契约,师方以箓受之。这种受箓斋醮科仪,仪式隆重,规模壮观,影响极大。
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是应明代狂热的真武信仰而造的。整个明代,真武信仰都被统治阶级推高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历史高度。
太上玄天无上将军箓,当时天下道士纷纷奔赴龙虎山,千里迢迢来到张天师的门下,请求拜受太上玄天无上将军箓。他们摩肩接踵,纷至沓来,为了这种当时的显要法箓。据说受了这种法箓,可以保命护身,劈除妖魔,延生度厄,断灭不详。
当然,这个仪式按照程序,首先受箓道士要依照祖师张道陵拟定的格式提出请箓法词,内容包括受箓时间、受箓人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日、本命属北斗某星君、至何师门下受何种箓,以及此种法箓的法力和受箓人虔心恭受此种法箓的诚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
道教皈依的经宝,为何是“三十六尊经”?
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信士因信奉道教,志心皈真道经师,愿受三皈五戒或三皈九戒,礼拜度师成为居士的仪式,即是皈依。皈依以后,一般
你不知道的道教神仙避讳!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凡在文字上不能直接书写帝王或所尊的名号,常采用改字、空字、缺笔等方式避之,所以称为避讳。避讳是中国特有的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有二
这几个道教词汇你有没有误解过?
天师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针对嗣汉张天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亦有师乎?”于是敕命改天师府为大真人府。于是大家普遍认为天师,是上天的老师,其实是错误的了。天师一词频繁出现于《
如何整理道坛香炉的香灰
道坛香炉因香客敬香,日积月累会有大量香灰产生,祖宗神像牌位年代久远也需要整理,那么如何整理道坛香炉的香灰和祖宗神像牌位呢?有什么礼仪规范呢?首先,先上香,插好香之后,恭敬的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