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教为何提倡无为?
答:无为的思想,源于《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早期道教以“无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魏晋以后,“无为”逐渐成了道教社会观的基础。河上公的《老子注》声称:“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所谓“治身”的“无为”,应当“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这样才能全身、去危、离咎。所谓“治国”的“无为”,应当按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天下,这样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
《云笈七签》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可见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正一派授箓后如何召唤兵将?安箓、阅箓、缴箓说明
从道教的传承来说,学道与修道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靠“授受”,如天师府举行授箓,由箓坛大师带领众箓生通过这个仪式来领悟道教的义理及其精神。另一方面要靠自己去“
道教魂魄文化 三魂七魄,女子十四魄
【道教】的根本活性来源。早在【汉朝】之前,就有【三魂七魄】之说。【三魂七魄】是【道教】独有的【灵魂说】:虽然在【道教中】有着不同派系,但全部派系中,都公认人体是有【三
道教服饰之黄冠 又称“月牙冠”
黄冠: 又称“月牙冠”或“偃月冠”,俗称“冠子”。月牙状,下沿有相对两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面。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师之后即可戴此。冠顶两端,各刻一道指甲掐
慕道之士向往的彼岸世界,最终归宿在何方?
据道经记载,道教之彼岸世界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是太乙救苦天尊所主的东方长乐世界,须凭道力拔度,往生之净土。二是地界,即五岳名山、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还有就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