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什么是道与德?
答:老子所说的“道”是道教教义的核心,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
”。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
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所以“道”能使一切有形在三清众神面前,不论贵贱、贫富、聪愚,一律平等。道教强调,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教,都能够学道、得道。《老子想尔注》把“道”说成是“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词一耳”。《混元皇帝圣纪》也有类似的说法:“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这是把太上老君看成了“道”的化身。“德”和“道”是一个整体,成为道教教义的核心。《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指的是这个“德”。《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准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而更要积德。《道教义枢?道德义》说:“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所以可以说,凡是符合“道”的准则的,便是“有德”;凡是违反“道”的准则的,便是“
无德”。《西升经?序》云:“道之在我谓之德”。按照“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强调,修身、治家、统治天下,都应该修道,从而使“道普德溢”,以达到太平和仁爱。道教将“德”按态度区分为“阴德”和“阳德”二类。所谓“阴德”,是指个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谓“阳德”,是指个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阴德”密惠,“大以及于人,小以及于物,修身积德”。
下一篇:返回列表
如何区分天尊、大帝、星君、元君,这些称谓?
道教是一个典型的多神信仰的宗教,其内部有一个十分庞大的神仙体系,以三清天尊、玉皇大帝、四御等为主神,另外还包括诸如先天神,后天仙真等。有的善信朋友对神仙体系里的“天尊
符和符箓是一回事?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道门各派都有符箓的传承,而不同的符箓又是不同道派的标帜。直到今天,正一派仍以授符箓为特色,全真派以授戒为入道与道阶升迁的依据,但他们也用符。然而现在多数人对符箓的概念
道教宝诰开头,第一句“至心皈命礼”的含义
“至心皈命礼”,即道教经文的“宝诰”的开头第一句,是道教经文格式之一。按《玉皇本行经集合注》解释:“至心,乃诚恪不二之意,世本作‘志心’者非。”“志心”是心意坚决之意,而
道教斋法有哪些?
所谓斋者精明之至,而所以交于神明。所以,道教的斋法,能持之者为尊。所谓“斋有斋法,醮有醮仪”。斋法的类别和具体表现形式也不胜枚举,常听闻的有:三元斋、三七斋、庚申斋、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