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仙
道教创始人张天师四不吃的传说 天师道的教义
编辑:147小编时间:2023-01-02

 

中国道教,始自于东汉,但从金大定年间起,就分为 "全真"和"正一"两大教派。

全真派的道士,终生出家,不蓄家室,从不饮酒茹荤;而 友的说法与此恰恰相反,他们认为:鸟鱼一到产卵期,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只待饿死升天,鸟鱼鱼崽最有孝心,宁可自己游入母嘴,给娘充饥,也不能让娘饿死,精神可贵可佳,吃不得。

(三)鸿雁。失偶孤雁,终生独居,处境凄凉,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该吃。

(四)狗。古往今来,人们常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终生随主,为主效劳,不可食也。

张天师的这种"四不吃",恰与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所宣扬的道德思想是一致的。这可能对研究张天师道教的教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吧!

1.不食牛 因其“善”

一辈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终生劳作,普济众生,它太辛劳了,不能吃。众所周知,太上老君是骑着青牛出函谷关的,他被关令尹喜留下,才铸就了《道德经》。道经说,牛羊食草,纯善之物也。所以说道家不食牛羊肉,因其“善”。

2.不食乌鱼 因其“孝”

人们通常说:“乌鱼精最可恶,连自己的亲生子都吃”,但道教说法与此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乌鱼一到产卵期,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只待饿死升天,乌鱼鱼崽最有孝心,宁可自己游入母嘴,给娘充饥,也不能让娘饿死,精神可贵可佳,吃不得。古人一般都不食乌鱼,捉到即放之。道教不食乌鱼,因其“孝”。

3.不食鸿雁 因其“贞”

鸿雁志向高远,矢志不渝。皆为夫妇后,一心一意,即使一方死亡,另一方也贞守到最后,过“单身”生活。雌雁产卵之时,雄雁在一旁守候,如遇天敌,奋身反抗。失偶孤雁,终生独居,处境凄凉,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该吃。道教不食鸿雁,因其“贞”。

4.不食狗 因其“忠”

古往今来,人们常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终生随主,为主效劳,不可食也。狗是人类至善至忠的朋友,为人类服务,忠心耿耿。所以道教禁食狗肉,因其“忠”。

(原载《中国道教》 1989 年第 3 期)

  • 白玉蟾与张天师的一段故事
  • 张天师软禁狐狸精的传说
  • 游鹤鸣山记
  • 龙虎山恭贺道教教主张天师圣诞
  • 张道陵天师人物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