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素喜研究经教,手不释卷,津津有味;而于持名念佛,不是昏沉,便是掉举,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如何对治?
答:文化人学佛,大多好乐研究教理,总想从经卷中得大总持,获真受用,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然以生灭心揣摩佛经真实义,往往愈推愈远。是故宜从真修实干入手。
净土法门信愿行三资粮,其中持名念佛为信愿之落实。我们无始劫以来,总在妄想杂念堆中讨日子过,因此刚开始念佛,不是被浓雾般的昏沉所困扰,便是杂念汹涌,佛号被冲得无影无踪。再加上固有的懈怠放逸的习气,就会缺乏披铠上阵一人与万人敌的气概,念佛也就因循故辙。泛泛悠悠若干年,没有获得一丝毫的念佛法喜。
须知看经阅教如读药方,持名念佛方为服药。印祖开示,一个真老实念佛者,一分时间阅经,九分时间念佛。意在让我们从念佛行持中契入。
所以文化人学佛,应多从事相入手。每日规定自己念佛的数量,或一万,或二万,或三万;另外拜佛若干。所有功课记录在册,定时检查。若有机缘可参加精进佛七,或者百万佛号持念等。总之是使佛号由生变熟,进而止观并运、定慧等持,功夫得力。此时看经阅教,自然心明眼亮,默契于心。
下一篇:大安法师:德行是消灾免难的保证书
念佛需用至诚心
《列子》里面讲一个公案。商丘开信伪,商丘开这个人相信不真实的东西的结果,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一位很高贵的家族叫范氏家族,范子华,他很得晋国国君的宠信,权倾一时,然而他作为
重法如山
佛法流到我们中国,流传中国也是很不容易的,一方面有天竺西域的这个三藏法师过来,另一方面我们中土的去求法也开始了。早期的朱士行,法显,到了唐代有玄奘、义净等这些。那这些去
报答师恩
唐代有一位神赞禅师度他的师父的一个公案。这位神赞禅师出家在本地的大中寺,他就拜了本地的一位老和尚为师父了,然后他就到外面去参学,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开悟。开悟之后他就
欧阳修幡然醒悟
欧阳修是北宋年间的一个政治家,也就是江西吉安人,四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小时候是非常贫寒的,但是勤奋好学,没有钱买笔,就用那个芦苇杆子在沙滩上练字,最后考取进士。他很小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