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大师出家受具足戒后,行脚遍参善知识。六载崎岖坎壈,行头陀行。当他听说北京有两位禅宗大德——遍融、笑岩,就去参这两位大德。
当见到这两位老禅师的时候,遍融老禅师只是告诉他:“不要攀缘,要远离名利,老实念佛。”当时跟莲池大师一块去的比丘就觉得:“哎呀,我们跑了几千里来参学,谁知道讲这几句话?谁讲不出来呀?”可莲池大师不这么认为,他说:“你们不要这样说,这就是这位大德禅师的可贵之处。他并没有弄那些谈玄说妙的东西、机锋转语来说,而是说这几句话,这正是老前辈的受用之处。”
他不仅不觉得此行白费时间、精力,还对参学得到的这几句话终身顶戴奉持。你想,真正能够把“不攀缘,远离名利,老实念佛”这几句话做到,那是要得大利益的!
莲池大师参学回向南方的时候,在东昌一带听到樵楼的鼓声,猛然地开悟了。他就做了一个偈子:“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若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你看这个“事可疑”,20年前他就有一个疑团——这桩“向上一着之事”产生的疑。这就在参究了,所以他对于心性的参究,已经有20年的经历了。
然而“三千里外”——因为他是杭州人,原来叫余杭,就是现在的杭州,到北京有三千里遥远——三千里以外,遇到这个事情找到答案了,关捩子打开了,这是太奇特了。
时间经过了20年,距离是三千里之外,这桩事情解决了。那怎么解决的呢?下面两句就是他的体悟。
“焚香”,焚香表明一种恭敬礼佛的行为;“掷戟”,戟是一种兵器,就等于在战场上打仗的场面。这两个本来是不搭界的:一个是很善的,一个是很恶的。但是焚香、掷戟它都是梦——浑若梦:好的也是梦,坏的也是梦。
一般人会分别哪个是魔、哪个是佛,但实际上魔和佛,也是我们的意识心分别出来的,如契证到诸法的空性,魔、佛也是不二的。既然魔、佛不二,还争什么是与非呢?
也就是没有这个对待,所以心性的契入,就是要超越分别对待的。这种对待就是善恶的对待,焚香、掷戟、魔、佛、是、非,这些全都在一种空性当中打成一片了。
憨山大师也说这就是莲池大师开悟的一首偈子。
阿寄的故事
这个“忠”,现代社会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做仆人的能不能做到忠,做领导的能不能做到仁,比如“仆”就是传统社会家里的仆人、佣人,主人对仆人都很关爱的,一辈子都关心他,而仆人是忠
发心与种性
说有师徒俩,这个师父是证到六种神通的阿罗汉,徒弟就是一个小沙弥。有一天,这两师徒俩要出外行脚。行脚,那当然这个沙弥是徒弟嘛,就背着衣钵囊走在后面,这个师父走在前面。在走的
崔婆往生
宋代山东有一个梁氏,她家里雇了一个保姆叫崔婆,这个崔婆那就是地位也很低了,而且很愚钝,跟别人争吵她都说不上话,但是她吃素。她家的主母是晁夫人,她也学佛,但是她学的是禅宗。这
现代鹦鹉往生的事例
八十年代包头有一只鹦鹉,是一个爱好鹦鹉的人从四川重金购买过去的,想让它学说人话。但这只鹦鹉一开始就很顽劣,不肯学,甚至你教它时它会很愤怒,把这个养鸟人的手都啄伤了。搞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