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初三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圆寂纪念日。
惠能大师以其《坛经》享誉世界。然而在其早期生涯中,却也伴随着艰辛漫长的求道之路。这其中有四个道场的三部经典,在大师闻法经历中具有特殊意义:
从金台寺听闻《金刚经》而有所悟,到南华寺学习《涅槃经》;从西石岩寺学习《投陀经》,到五祖寺学习《金刚经》……这一路的学习,见证了惠能大师的开悟成就之道。
惠能大师的家乡岭南新州,唐代是一个开发较晚、相对落后的地方。而在这穷乡僻壤,佛教文化却相对兴盛。据乾隆本《新兴县志》《肇庆府志》等记载,地域不大的新州当时有不少佛教寺庙,如秀罗寺、永宁寺、岱山寺、金台寺、福兴寺、龙兴寺、延明寺等。
《新兴县志》记载:“相传为六祖卖柴时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遂大悟发念学佛之处,盖县之古刹也,其殿宇兴。”古刹指的就是金台寺。青年时期在金台寺听闻的《金刚经》,对惠能有很大启蒙作用,使得他离家北上学佛,并对日后的思想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惠能大师离开家乡来到韶关曲江,韶关曲江的南华寺是当时著名的禅宗寺院。在此惠能曾经和无尽藏比丘尼有过一段共同读听《涅槃经》的经历。
《曹溪大师传》记载,大师曰:“不识文字。”尼曰:“既不识字,如何解释其义?”大师答:“佛性之理,非关文字能解。今不识文字何怪。”众人闻之,皆惊叹:“见解如此,天机自悟,非人所及,堪可出家住此宝林寺。”
从惠能与无尽藏比丘尼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虽然惠能不识文字,但佛法的见地已非常高深。
之后,惠能因听说乐昌西山石窟有智远禅师和惠纪禅师,又来到西石岩寺。
《惠能大鉴禅师》中说:“祖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山石室间遇智远禅师。”惠能大师为求法不愿半途而废,继续北上求法。
惠能大师在乐昌西山石窟除了跟智远禅师学坐禅,另一件事情就是学习《投陀经》。《曹溪大师传》中说:“时有惠纪禅师,诵《投陀经》。”后又听闻惠纪禅师说五祖寺有忍禅师,叫惠能可前往此处。《曹溪大师传》中说,惠纪禅师谓大师曰:“久承蕲州黄梅山忍禅师开禅门,可往彼修学。”于是惠能前往五祖寺学习佛法。
在惠能一生的经历中,五祖寺对于惠能学习佛法和承接法脉有着重要地位。期间,惠能以行者的身份,主要从事繁重的杂役——舂米。期间记录他学习佛法的文字很少,他与师父五祖的接触也不多。
但这并非说惠能没有在五祖寺听闻佛法。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说:“每大师登座,学众盈庭。中有三乘之根,共听一音之法。禅师默然受教,曾不起予。退省其私,迥超无我。大师心知独得,谦而不鸣。”说明惠能也曾与众人一起听五祖讲经说法。
为传承法脉,五祖命弟子承上偈诵,只有惠能深得祖意。
宗宝本《坛经》说到:“惠能即会祖意,三鼓人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因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从惠能在家乡听客人诵《金刚经》,到在黄梅因五祖解说《金刚经》而顿悟,因而《金刚经》中的般若思想对惠能影响至深。
惠能在黄梅接法后回到岭南,藏身于怀集、四会一带十五六年,唐仪凤元年来到羊城法性寺(今光孝寺)。法性寺乃岭南名刹,当时法性寺的讲席印宗法师,以讲《涅槃经》著称。惠能初到法性寺,遇印宗法师在讲《涅槃经》,因而又有了一次学习、讨论《涅槃经》的机会。
宗宝本《坛经》说到,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答:“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在法性寺惠能与印宗的讨论中,惠能对佛法的理解也得到了印证,最后显出家相,从此为大众讲经说法。
总之,惠能大师的成就道路,是在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之路。从青年开始不断地参访和跟随禅门大德学习佛法,到后来得禅宗法脉为众生开解佛法,能够看出惠能大师以无上愿力,广学无量法、誓求无上道的精神,值得后世众生敬仰和学习。
原文标题:六祖惠能求道三经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深圳东山寺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佛说:“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虽身在贪念、五欲、嗔恚、愚痴各种烦恼中,但本具有的如来藏(佛性)常无染污,德行法相充足完备,与佛相同。譬如有天眼的修行人,见到花苞内诸佛化身结跏跌坐。若除去众生无明、业障、烦恼、习气的萎花,便得见如来智慧、自在无碍的庄严佛身相。所以,为除灭众生烦恼,显现佛性,莲花有如此神变。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人物故事]作者:未知[投稿]放大字体正常缩小关闭网站推荐:老牛舍身救落井女童爱心捐助割肉喂鹰的典故佛陀故事:松弛有度才是修行金刚经持验
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师徒缘
印光大师和弘一大师是当代净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师,是民国时期佛门的两颗巨星,他们之间的殊胜因缘,在佛门中流传甚广。 弘一律师是位非常严谨的人,眼光很高,不会轻易地去佩服一个人,然而他对印光大师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印光大师为人严厉高洁,一生发愿不当住持,不收出家徒弟,却唯独接受弘一大师为弟子,这绝非偶然。
白居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故事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他的作品平易近人,素有「平民诗人」之称。 白居易久已仰慕鸟窠禅师,几次想要登门请益佛法,但是都不得其门而入。有一天终于如愿以偿,鸟窠禅师接见了他。白居易一见到禅师,首先就提出一个问题:「请问禅师,佛法的宗要为何?请道一句。」禅师不假思索地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