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恬静淡泊。古人认为:“恬静养神,弗役于物。”意思就是说,恬静可以养神,使人不拘于外物。恬静讲的就是一种“退”的处世态度,万事不萦于怀,保持这种心境的人,在养心方面必然可以做得很好。
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养生”,养生包括养心、养性和养身。但很多人只热衷于养身之法,认为只要身体养好了、健康了,就能更长久地享受生活。所以,很多人能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吃健康的食物,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每天养心。
有一个朋友的妈妈非常注重养生,每次见到她,她都会不厌其烦地向别人宣讲养生的道理,告诉别人每天要吃什么东西,吃多少、怎样吃,每天要运动多长时间,等等。她一次又一次地申明:只有这样,才能不生病!可是,我每次听到这些却很奇怪,一个人每天从早到晚都为如何给自己准备健康的食物而忙个不停,害怕自己一顿饭吃得不好就会生病。一边养生却一边为身体而焦虑,唯恐自己生病,唯恐自己不够长寿。每天都这样担心,怎么能开心?
如果我们不从养心和养性开始养生,心中有诸多烦恼,有万般欲念,就算身体再健康,不过是一具躯壳罢了。我们所能体验到的幸福,也无非是吃穿玩乐这些享受,人生本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升华。
弘一法师认为恬淡是“养心第一法”。他所讲的“恬淡”,归根到底就是要人静心。世间的事纷纷扰扰,容易扰乱人的心境。所以,很多人认为自己心不静,是因为有太多事情在干扰。其实,扰乱我们的不是纷扰的世事,而是不静的心。当我们能把一切外在事物剥离的时候,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真正享受闲适的生活。
有一次,法师到宁波,住在七塔寺,夏丏尊居士前去探望他。
七塔寺云水堂里住了不少的云游僧人,住的地方很简陋,床铺分上下两层,他住在下层。
他对夏居士说:“到宁波已经三天了,前两天住在一个小旅馆里。”
夏居士问:“那家旅馆好不好?”
“很好!臭虫也不多,只有两三只。主人待我很客气呢!”
夏居士邀他前往上虞白马湖小住几日。法师的行李太简陋了,铺盖是用破旧的草席包的。到了白马湖,法师打开铺盖,把破草席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子,用衣服当枕头,然后拿出一条又黑又破的毛巾走到湖边洗脸。
夏居士说:“这毛巾太破了,帮你换一条新的好吗?”
“哪里!还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说着,他把那条毛巾打开给夏居士看。
“臭虫不多,主人待我很客气”,法师就觉得很开心,这就是恬淡的表现。
如果换作我们,哪怕只有一只臭虫,也会大叫起来,立即找老板投诉臭虫影响了自己的心情。店主人若有一语为自己辩护,马上便会认为,店主真是太黑心了!第二天,还要打电话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说自己旅途中的经历,说这地方的人如何如何不好!真是越说越郁闷,越说越愤怒。其实,说到底也不过就是一只臭虫罢了,却能令你生气好几天。想一想,是不是有些吃亏的感觉?
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何止一只臭虫,有很多事情会使得我们“动”。当我们看到社会的种种弊端时,往往会义愤填膺。
当一个人每天赚10元钱,仅仅能吃饱饭的时候他很轻松,但是幻想着每天赚100元的生活;当他终于过上了每天赚100元的生活,比原来累了一些,却不太满足了,因为有人过着每天赚1000元的生活;他工作更加努力,终于过上了每天能赚1000元的生活,他开始买车子、房子,过上了曾经向往的好生活,但他又开始向往一天赚1万元的生活……我们往往进入这样一个怪圈。我们总以为得到了某些向往已久的东西,心就会安定了、满足了,从此就可以幸福了。可是,得到之后,却觉得不过如此,更大的欲望立刻接踵而来,目标不断提高,我们也越来越累了。因此往往一个人有了别墅、汽车之后,他更不幸福了,因为他害怕有一天会失去这样的生活,于是只能更加拼命地工作。逼迫自己每天要赚100万,赚80万就唉声叹气,每天生活在害怕失去名利的恐惧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生活,怎么能不生病?当然,不是说人不能过这样的日子,因为名利于凡人来说本来就是人生最大的追求,而是说,如果这样的日子令我们感到压力倍增、烦恼不断,毫无幸福感可言时,完全可以考虑换一种思路。不一定非得抛弃别墅、汽车这些东西,只要放下固守这些东西的执着心,就算每天赚100万也不觉得得意,每天赚10元也不觉得失意,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不要逼迫自己,就能立刻感觉到幸福感的提升。
内心恬淡的人,即使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饭,也仍能悠然自得,没有一丝不适和不快的感觉。即使面对烦恼和生死,也能安然对待,心中不生一丝痛苦的波澜,这样的人生,并不需要吃穿玩乐这样的感观享受进行配合,一样会感到宁静和幸福。
下一篇:佛说人体的构成
圆满供养一切成就供养的因缘
供养最殊胜,以七宝无价宝供养显发恭敬具布施。但是不是攀比供养比富贵,是虔诚随缘随份恭敬虔诚不分别供养。要用供养的因缘度众生使令众生生善种善根,不让他人在你供养的因缘
做事时总是度量有点小,怎么让自己大度一点?
问题:我祖辈在农村,节约惯了,虽然现在生活水平高了,但做事时总是度量有点小,舍不得给予,怎么让自己大度一点?济群法师:首先要有同理心,能对别人的苦乐感同身受,然后才愿意给予他人帮
人能否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
我们在与人发生争执时,经常会因为情绪波动,说了伤害对方的话,为表歉意,我们也许会说:“对不起,我无心讲的,请你不要介意”,但这句话其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所谓“无心”应该是指自
坦然面对,积极离苦,佛陀教给我们的智慧
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压力。由于压力,又产生了各种心理负担和心理疾患。其实,人的忧愁、恐惧、恐慌、怖畏、绝望,都是没有理由的,只是自心的一个投影罢了。坦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