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派
天师道
编辑:147小编时间:2022-12-30

 

天师道由道教创始人祖天师张道陵所创立,并著写《老子想尔注》,为后期道教发展打下了基础。随后,又由其孙张鲁改革教团,待曹操拜其为镇南将军后,道教开始向北方传播。张道陵的四代孙张盛,又将传教的地区从青城山迁至到龙虎山,至此道教也开始向中国的东南地区发展。天师道,是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所立。当时在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淫祀而害民。而这些祀奉鬼神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张天师携王长、赵升二位弟子和黄帝九鼎丹经,来到北邙山修行。后与巫鬼群体发生了大规模宗教冲突。川渝一带流传的张天师以太上老君剑印符箓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为原型的。而被赶跑的巫鬼教不甘心失败,在大巫师张修的带领下,急跌天师道的教理,创立五斗米道。根据后汉书.灵帝纪可知,张修为"巴郡巫人""巴郡巫妖"等。正一道的创立使道教开始以教的形式出现,区别于以前的巫教,奉太上老子为最高崇信,奠定了几千年的道教历史。

天师道的养形之道相当广泛,主要包括导引、按摩、漱咽、拳术、体育和行跷等,尤以导引为最重要。按摩,即《内经》之所谓"按跷"者也,是运用祖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借鉴医学中的按摩推拿,用按压、扣击、揉摩、捏推、提滚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尤其是经络循行部位,"引血气之通流也",作为养生之按摩,分为自我按摩和他人按摩两种。

导引--为保持内气不衰之法,其特点是在意念的指导下,将肢体运动,呼吸运动,自我按摩密切结合起来,使四肢百骸做各种俯仰屈伸转体运动,使肢体"导气令和、引体为柔"(李颐语),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养筋健骨,除劳却烦,从而能"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

天师道的养食之道,包括服饵、辟谷、外丹、鼓漱等功。天师道认为,人的精神受肉体支配,而肉体则由食物作保证。为保持精神纯洁,须少食人间烟火,须"止绝臭秽,休粮清肠"(《抱朴子》)。《庄子》中所谓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乃辟谷的典范和先驱,马王堆出土的"却谷食气",可能是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古佚书。

辟谷--是一种修炼方法,即不食五谷杂粮、蔬菜肉蛋等天师道祖山日常食物。辟谷也称断谷、绝谷、绝粒、休粮等。这种方术认为:"草食者善走而愚,肉食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这是说,食用日常食物,虽能维持日常生命活动,但不能长生不死。又说:"欲得生,肠中当清,欲行不死,肠中无滓。"即日常食物会在肠胃中留下有害渣滓,会使人身上火,减少寿命。

下一篇:三茅派字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