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者:黄克镳神父(本笃会Camaldolese隐修会)
老子的道与若望福音的圣言颇有相似的地方,这曾引起不少学者的注意,如近日学者吴经熊便是把若望福音的开端译作「太初有道」。笔者相信,以若望的圣言与老子的道比较,能有助于从道家思想背景了解降生的圣言——基督,是一种有意义的神学本地化尝试。近期神学界对本地化问题表现新的兴趣,纷纷探讨神学本地化的意义及应採取的路向。1 本地化的方法该是多元化的,但由于传统思想对中国文化有如此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基督宗教与儒、道、释等传统思想的对谈与融通,始终是神学本地化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道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主要范畴,在老子以前,道一般指天道或人道,有规律或准则的意义。老子首先给予道形上学的意义,以道为万物的本体或本原。2 老子的道基本上具有对于宇宙(cosmological)及有关人生(anthropological)的两种意义,其宇宙意义表示道对宇宙生成及运行的作用,有关人生的意义表示道是人伦理行为及修养的准则。这两种作用彼此连贯,在 有平均的论述。
若望福音「圣言」的希腊原文是logos,如同道在中国哲学有特殊的地位,logos也是希腊哲学的重要观念,包含「言」和「理」的意思。若望的圣言主要是来自犹太圣经传统,但大概也受了希腊思想的影嚮。旧约圣经希腊文译本以logos翻译希伯来文的dabar;dabar有动态意义,除了「说话」的意思外,也包含行动和事迹等意义;「上主的话」表示祂启示的圆满。3 像老子的道,若望序言的圣言也具有对于宇宙和人类救恩的双重意义,4 但序言对圣言的宇宙性任务只是简略提及(若1:3, 10),却偏重于圣言对人类救恩的意义。福音本身更专注于降生的圣言有关启示和救恩的任务;序言所用的圣言一词,在福音中也不复出现了。
老子虽然讨论道的形上意义,但他真正关心的还是道对于人生的意义:道引导人成为「圣人」。本文的主旨在于从道家圣人的角度观看若望福音的基督,藉此展示基督容貌的一些道家风采。圣人的基本特点,如与道同体、归根复命、自然无为、柔弱不争等,都反映在基督身上。但因基督是圣言降生成人,而圣人是道的化身,为此也须讨论圣言和道的意义,对照两者的异同,格外比较道和圣言的宇宙性意义。在比较时遇到的困难是双方资料的不均衡,老子对道的宇宙性意义有深入的论述,而若望序言有关圣言这方面的描述却不多。但如下文显示,若望序言主要来自旧约智慧文学传统,因此,本文首先介绍若望序言与智慧文学的关係,以便在与道比较时可以引用智慧文学资料作补充。5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和比较若望序言的圣言与老子道的异同,主要是关于两者对宇宙的意义。第二部分是从道家圣人的角度看若望福音的基督;在反思时专注于道和圣言对人生或人类救恩的意义。笔者的用意是描绘基督面容的一些东方色彩;具体来说,是要显示若望福音的基督带有的一些道家风格。6
1. 若望福音的圣言与老子的道1.1若望序言的圣言
圣经学者大都同意,若望採用了一首现成的「圣言诗歌」编写成福音的序言;但关于诗歌的思想背景却有不同的意见。7 这些意见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圣言诗歌属犹太圣经传统,特别是智慧文学传统;二.这诗歌来自希腊化犹太思想背景,格外是以亚历山大的斐洛(Philo of Alexandria, ca. 20B.C. - A.D.50)为代表的。若望的圣言诗歌显然是属于犹太智慧文学传统,但也有一些因素不是智慧文学可以解释的,其中主要是这首诗歌的主题——圣言。按照智慧文学,智慧有时也称为圣言,但不会被圣言取代;若望序言却没有智慧一词,智慧被圣言代替了,这是智慧文学中找不到的例子。8 为此不少学者认为序言的诗歌来自希腊化犹太思想背景,并指出若望的圣言与斐洛的逻各斯(logos)有不少相似的地方。9
但犹太圣经传统,尤其智慧文学,本身已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晚期的《智慧篇》大概也是在亚历山大以希腊文写成的。10 为此布朗(Raymond Brown)认为旧约圣经传统应视为若望和斐洛思想的共同来源。11 因此,在探讨若望圣言的意义时,本文主要依据圣言与智慧文学的关係;需要时也引用斐洛有关逻各斯的思想作补充。
若望圣言与旧约智慧文学
与若望序言的圣言最接近的思想背景是犹太智慧文学,尤其是《箴言》,《德训篇》和《智慧篇》;以下是一些若望序言与智慧经书有较显着关连的章节。12 若望序言的开端说明「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若1:1)。智慧从起初便与天主同在这思想也可见于上述智慧经书;《箴言》载有以下美妙的「智慧颂」:
大地还没有形成以前,远自太古,从无始我已被立;深渊还没有存在,水泉还没有涌出以前,我已受生……当他建立高天时,我已在场。(箴8:23-27)
《德训篇》智慧自称在世界未有以前已受造:「起初,当世界未有以前,他就造了我,我永远不会消灭」(德24:14)。
若望序言第三节扼要地指出圣言对创造世界的角色:「万物是藉着他而造成的;凡受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而造成的」(若1:3)。13 有关智慧创世的任务,《智慧篇》称智慧为「造万物的技师」:所有或隐或明的事,我(撒罗满)都知道,因为教导我的,是造万物的技师——智慧。(智7:21)
《智慧篇》又说::「智慧与你同在,她洞悉你的工作;当你创造世界的时候,她已在场」(智9:9)。上文引述的《箴言》「智慧颂」也说明,当天主创造天地时,智慧「已在他身旁,充作技师」(箴8:30)。
若望序言继续描述圣言与世界和人类的关係,他进入世界﹕他来到了自己的领域,自己的人却没有接受他。但是,凡接受他的,他给他们,即给那些信他名字的人权能,好成为天主的子女。(若1:11-12)
《箴言》指出智慧乐于亲近世人:智慧「欢跃于尘寰之间,乐与世人共处」(箴8:31)。智慧也遭到愚昧人的拒绝:「但是,我呼唤了,你们竟予以拒绝;我伸出了手,谁也没有理会」(箴1:24)。但那些接纳她的,智慧使他们成为天主的朋友:她世世代代,进入圣善的灵魂,使他们成为天主的朋友和先知;因为,天主只爱那与智慧同居共处的人。(智7:27-28)
在序言的高潮,若望宣称「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若1:14)。降生奥蹟是新约启示的精华,超出了旧约智慧文学。但有关智慧寓居于天主子民当中的观念,在《德训篇》也可以找到:那造化我的,给我的帐幕指定了位置,说道:你要住在雅各伯那里,在以色列中建立产业,在我的选民中生根。(德24:12-13)
除了圣言降生的启示超越智慧文学外,还有以下两点也是智慧文学找不到的。若望序言称圣言为父的「独生者」(monogenes)(若1:14, 18);智慧文学说智慧受造或受生于天主,但没有把「儿子」的名称加给智慧。斐洛却称逻各斯为天主的「首生者」(protogonos)或「长子」,这与若望序言更接近了。14 此外,序言第一节宣称「圣言就是天主」(kai theos en ho logos);这也超越了旧约智慧文学。若望这裡用的天主一词是没有冠词的,而「圣言与天主同在」的「天主」郄是有冠词的:"kai ho logos en pros ton theon"; 15 斐洛也有类似的语句,以没有冠词的天主用于逻各斯,却把有冠词的天主留给那「自有者」。16
最后,我们还须讨论智慧或圣言的位格问题。旧约的智慧表示天主的思想和德能,虽然智慧文学往往把智慧人格化,但事实上智慧仍是天主的属性,没有独立的位格。斐洛以逻各斯为天主的理智,包含了万物的「观念」;他也称逻各斯为天主的「长子」和「首席使者」,位居于天主与世界之间。但斐洛对于逻各斯的真正身份没有一贯的见解,表现模稜两可的立场。但可以说,斐洛继承了旧约把智慧人格化的趋向,并把这趋向带前了一步。17
及至若望序言,智慧或圣言位格化的过程便圆满完成。若望清楚地说明「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圣言成了一位具体的历史人物——耶稣基督。因此,序言开端的証词:「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在降生奥蹟的光照下也有了更明确的意义,这起初已有的圣言从永恆便具有独立的位格,因为降生奥蹟与圣言位格的先存性(pre-existence)是连在一起的;若望序言是新约有关基督的先存性及降生奥蹟最明确的见証。18
圣言的宇宙性意义——创造与启示
若望圣言的宇宙性意义仅在序言简略提及,并未加以发挥。为此在讨论时,我们也引用了犹太智慧文学有关智慧与创造的资料。论及圣言对于创造的任务,序言说:「万物是藉着他而造成的」(若1:3);又说:「世界原是藉他造成的」(若1:10)。首先要问,这「藉着他」(diautou)一词有什麽意义?圣言对于世界创造的角色在于什麽?他可能是使万物生成的能力,或是天主创造世界时所按照的模型,又或包含了这双重任务;「藉着他」一词对以上几种解释都可以适用,19 表示创造时圣言是天主与世界之间的中介。
从智慧文学来看,智慧似乎兼有这两种任务。上主的智慧也称为「上主的神」,表示天主的德能,也是创造的能力。但智慧更普遍地表示世界所反映的秩序与和谐,这可见于《箴言》的「智慧颂」:
当他上使穹苍稳立,下使渊源固定时,当他为沧海划定界限,令水不要越境,给大地奠定基础时,我已在他身旁,充作技师。(箴8:28-30)20
智慧既是秩序与和谐的来源,为此在智慧文学往往被视为协助天主创造的「技师」(智7:21; 8:6)。《智慧篇》指出智慧洞悉天主的工作,在创造时她已在场,使天主的计划实现(智9:9)。前一节经文提及撒罗满受命按照「起初所预备的圣幕的式样(mimema)」,在耶路撒冷建造圣殿(智9:8)。这使人想起出谷纪所载,梅瑟受命按照在山上看到的模型建造会幕的情景(出26:30)。21 因此,《智慧篇》这经文(「智慧洞悉天主的工作……」)暗示智慧对于创造的任务,格外在于提供每一事物的模型。这思想在斐洛尤其显着,逻各斯是天主的「肖像」,同时也是人的理智和世界的「模型」。22
智慧不但是创造的能力,以及具有每一事物的模型,她也内在于万物,维持世界的秩序与和谐:智慧「是如此精纯能渗透深入一切……她世世代代,进入圣善的灵魂」(智7:24, 27);「智慧施展威力,从地极直达地极,从容治理万物」(智8:1)。
这些也是若望的圣言有关创造的主要角色,天主藉着圣言创造万物,这圣言一面表达天主的思想,一面也说出每一事物的「名称」,即每一事物的本性;因此,圣言是万物的模型,万物是圣言的反映。23 但天主的话也是命令,能产生事实;在创造世界时祂一命即成。为此圣言也有能力的意思,是使一切事物存在的原因。综合来说,若望序言所说的「藉着他」兼有「模型因」(exemplary cause)及「动力因」(efficient cause) 这两种意义。此外,像智慧一般,圣言不但创造世界,他也进入这世界,并居住在我们中间,是内在于世界的。
智慧或圣言是无形天主的表达,具有启示的任务。为此《智慧篇》称智慧为「永远光明的反映,是天主德能的明镜,是天主美善的肖像」(智7:26);反映、明镜、肖像等词都表明智慧是那看不见的天主的显示。这显示格外是藉着世界的创造实现,因此,人可以透过这世界的美善认识造物主;通过工程,认识工程师(智13:1)。24
若望的圣言也有启示的作用,言是思想的表达,当天主藉着圣言创造时,这言首先是天主的自我表达,是沉默的天主的自我流露;同时这言也说出每一事物的名字或本性。这样,万物是圣言的反映,而圣言是天主的自我表达,为此万物也是无形天主的显示。有关圣言启示的任务,若望序言不把重点放在世界的创造,却放在降生的圣言身上:「圣言成了血肉……我们看见了他的光荣(doxa),正如父独生者的光荣」(若1:14)。doxa是希伯来文kabod的译文,原来有具体的临在及自我显示的意思。25 在基督身上我们看见了父独生子的真实临现。
序言最后一节对启示的意思格外重要:「从来没有人见过天主,只有那在父怀裡的独生者,身为天主的,他给我们详述了」(若1:18)。天主本身是隐晦不可见的,降生成人的独生子给我们启示了父,带来了新约启示的圆满。但父本身仍是不可见的,若望在福音中重複提出这犹太圣经的传统信念(若5:37; 6:46)。26 这信念特别来自天主对梅瑟求见祂的圣容时给予的回答:「你将看见我的背后,但我的面容却无法看见」(出33:23)。日后在最后晚餐,门徒也请求耶稣把父显示给他们,耶稣却回答说:「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若14:9)。这表示父本身仍是不可见的,但透过降生的圣言,门徒可以看见父的反映──父独生者的光荣。27 圣言启示父的过程以降生奥蹟达于圆满,但在创造世界时,圣言已开始了启示的任务,创造便是天主自我启示的开端。在讨论启示时,我们已由圣言的宇宙性意义进入祂的救恩意义了。
下一篇:从余杭龙泉观看道教的兴衰
太极的哲学
1、天下所有的事情,凡是符合 论的一定能成功;反之,注定要落空。2、人生所有的不成功,全部来自思想的错误。3、永远不和力抗衡,技巧无穷尽。4、事情办不好,永远不要找理由;打不倒敌
周纯白:关于体道夏令营的看法与建议
世俗人看待宗教人士,总带着高三分、疑三分、迷三分的劲头。所以说高三分,是因为"无知",这个无知并非贬义,却是真正的字义,对教职人士的日常生活无知,对他们的衣食起居无知,甚至对
从巴利佛经中的“arahanta”看老庄之“圣”
提要本篇将南传佛教巴利佛经中的"arahanta"(汉译:阿罗汉)与汉语"圣"进行了系统对比研究:分别穷尽分析了它们在《老子》、 149次、郭店楚简《老子》12次,共有8种不同含义。"araha
我所认识的瞎子阿炳
我祖籍江苏无锡。我对故乡的人文山水有深厚的情愫。在上海居住时,又与瞎子阿炳的好友,无锡"天韵社"的乐师阚献之先生为邻,阚先生晚年居住在女儿家。他年轻时喜欢调弦弄琴,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