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过格是道士用来自记善恶功过的一种簿册。善言善行为“功”,记“功格”;恶言恶行为“过”,记“过格”。《太微仙君功过格·序》曰:“修真之士,明书日月,自记功过,一月一小比,一年一大比,自知功过多寡。” 功多者得福,过多者得咎。道教以此作为道士自我约束言行、积功行善的修养方法,体现了人的行为善恶自有报应的思想。
功过格的具体使用方法是将日常行为中的各种善行与恶行,分别给出相应的分数,用分数来判断善恶的程度。每日进行自我反省,把自己每天的行为与相关项目进行比对,给善行打上正分,为恶行打上负分,分别记入功格或过格,只记载数字,而不注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每天都要作出记录,月底作一小计,每月一篇,装订成本,以后每个月都要重复这种做法,年底再将功过分数加以总结。以清初的《太微仙君吕纯阳祖师功过格》为例,这本功过格把日常行为分成伦常、仁爱、劝化、敬慎及节忍五类,之下还有分类,各有功格和过格,并按事态轻重分订一功(过)至一千功(过),甚至无量功(过)。
功过格的各种功和过的规定,其特征就是仁民爱物、忠君孝亲、崇信三宝(道、经、师),它是道教伦理思想的体现,也是宋明以来中国古代道德价值标准的反映。
下一篇:返回列表
道教“教祖”是谁
道教教祖,张道陵(约公元34-156年)沛国人(今江苏丰县)。据载,张道陵曾任东汉的江州令,终觉无益于年寿性命,于是弃官归隐,修炼长生之道。在繁阳山他得到了《黄帝九鼎神丹经》。后又率弟
礼斗十宜 礼斗十忌
礼斗十宜第一宜瞻为政以德指中天,北辰高渺紫薇垣。众星环拱居其所,世人何不学朝元?所谓瞻者,就是瞻礼北斗,说明白点就是瞻望斗星。或在窗户下,或在坛庭上,或于院子中等等。第二宜
人体身体里都住着哪些神,怎样调动身神祂们?
什么是身神?身神在我们的生命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我们通过相关的修炼能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呢?与我们身神相关的修持,不仅能使我们五脏调和,去除灾祸,还能与天神交通而得长生。又因身
“方丈”一词来源于道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很多人认为它是由老子创立的,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在东汉中叶,张道陵天师辞官修行,修道于鹤鸣山和龙虎山。在张道陵得道之时,太上老君授于他正一盟威之